1967年,南海。一条小破渔船,摸黑往香港开。 船舱里,挤着一个后来被骂了几十年

顺遂皆安 2025-11-06 18:50:39

1967年,南海。一条小破渔船,摸黑往香港开。 船舱里,挤着一个后来被骂了几十年“叛国者”的男人。 他叫马思聪,写《思乡曲》的那个“人民音乐家”。 想不通吧?一个顶着这么大光环的人,图啥呢? 图的是,他不想再挂着牌子游街,手里还得敲个破盆。图的是,他老婆不用再写检讨写到手抽筋,孩子上学不至于天天被人打得鼻青脸肿。 你可能没听过,马思聪当年有多风光。20岁就登上巴黎音乐学院的舞台,回国后创办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思乡曲》一问世,传遍大江南北,连海外华人听到都忍不住掉眼泪。可到了特殊年代,这份“光环”成了原罪。“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里通外国”的帽子一顶接一顶,压得他喘不过气。 有天晚上,红卫兵闯进他家,把他珍藏的小提琴砸得粉碎,那是他从法国带回来的百年名琴,陪着他写了无数曲子。他们逼他跪在碎琴片上,质问他“为什么不为工农兵服务”,皮带抽在背上,火辣辣地疼。马思聪咬着牙没哭,可当看到儿子被按在地上,额头磕出鲜血,喊着“爸爸救我”时,这个硬汉彻底崩溃了。 从那以后,游街成了家常便饭。他穿着破烂的衣服,挂着写满污言秽语的牌子,在曾经执教的校园里一圈圈走。学生们被煽动着朝他扔石头、吐口水,那些他曾经用心教导的孩子,此刻眼神里全是敌意。妻子王慕理为了保护他,每天凌晨就起来写检讨,一页又一页,手指都握不住笔,可还是被要求“深刻反省”。 最让他绝望的是,连音乐都成了“罪证”。有人说《思乡曲》是“怀念旧社会的靡靡之音”,要把他的作品全部销毁。他藏在床底的乐谱被搜走,付之一炬,看着跳动的火苗,马思聪的心像被掏空了。他想不通,自己一辈子用音乐歌颂祖国、抒发乡愁,怎么就成了“敌人”? 逃亡的念头,是在儿子第三次被打伤后冒出来的。那天他抱着满脸是血的孩子,看着妻子绝望的眼神,终于下定决心:“走,必须走,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要让家人活下去。”通过朋友辗转联系到渔船,把仅有的积蓄都给了船老大,带着妻子和孩子,在一个深夜偷偷登上了船。 船舱里又闷又潮,弥漫着鱼腥味。马思聪紧紧抱着怀里的一小叠乐谱,那是他趁乱藏起来的,上面写着还没完成的《祖国》。海浪拍打着船身,颠簸得让人恶心,他却死死盯着前方,心里又痛又矛盾。他爱这片土地,爱这里的人民,可这片土地此刻却容不下他。 到了香港后,马思聪辗转去了美国。可“叛国者”的骂名,像影子一样跟着他。国内的报纸连篇累牍地批判他,说他“背叛祖国”“投靠帝国主义”。他在美国的日子并不好过,语言不通,思念故土,却不敢回来。每次演奏《思乡曲》,他都会忍不住落泪,台下的华人观众也跟着啜泣,没人知道,这个奏响乡愁的音乐家,自己却成了无家可归的游子。 直到1985年,平反通知传来,距离他逃亡已经过去18年。可马思聪没能等到亲自回国的那天,1987年,他在美国病逝,临终前还念叨着:“我想回家,想看看北京的胡同,想听听国内的琴声。” 后来有人说,马思聪是“懦夫”,不该逃离。可只有经历过那种绝望的人才能明白,活下去,保护家人,是当时最朴素的愿望。他不是叛国,只是被时代的悲剧逼到了绝境。那些骂他的人,从未体会过挂着牌子游街的屈辱,从未见过亲人被伤害的痛苦。 马思聪的《思乡曲》至今还在流传,旋律里的乡愁依旧动人。只是每当听到这首曲子,我总会想起1967年那个深夜,南海小船上的那个男人,他抱着乐谱,望着祖国的方向,心里装着的,是对家的眷恋,和对活下去的渴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3
顺遂皆安

顺遂皆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