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可能才是两岸“统一”最大的绊脚石!很多人以为,她当选是“统派”的胜利,但实际上,她只是给大陆“和平派”一个继续幻想的借口。 其实说得更露骨一点就是,郑丽文本质上也是奔着给国民党“续命”而来的。 郑丽文的上位,本该是国民党在2024年选举失利后的喘息机会。那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国民党候选人侯友宜败北,党内在野地位进一步边缘化。2025年10月,她以50.1%的得票率击败多名对手,当选主席。这位55岁的律师出身,曾在民进党活跃多年,甚至高调支持台独主张。1990年代,她参与学运,投身本土运动,后因党内纷争转入国民党。她的转变被党内视为“战斗派”代表,象征世代交替。可细看她的轨迹,这更像是政治投机的产物:从绿到蓝,不过是为求生存的权宜之计。国民党长期受困于老派系把持,她的上台打破僵局,却也暴露了党内的空洞——缺乏真正推动两岸整合的共识。她的当选,让大陆一些观察者寄望于“九二共识”的重启,但现实中,这不过是国民党延续模糊立场的延续。岛内民调显示,超过六成民众支持维持现状,她的策略正中下怀,避免触碰统一红线,却让国民党在蓝营选民中勉强续命。 她的两岸表态,总在善意与警惕间游走。10月20日,她接受德国之声专访,强调“两岸矛盾可通过和平对话化解”,并表示愿与大陆会面讨论和解。这番话迅速传回大陆,部分媒体解读为统派信号。可回电大陆贺电时,她只提“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对“国家统一”只字不提。这不是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国民党历史上,曾多次在两岸议题上玩“双面牌”:对外卖亲近,对内炒对抗。她上任后,11月1日全代会上,重申国民党将“开创百年两岸和平”,却同时警告“台湾没有时间了”,暗示大陆压力迫在眉睫。这种表述,表面上呼应大陆的和平倡议,骨子里却强化岛内对统一的抵触。数据显示,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持续保持在1500亿元新台币以上,国民党借此强调经济互惠,却绝口不谈政治融合。她的操作,让大陆的经贸让利成为单向输出,而国民党则以此稳固岛内经济牌,拖延统一进程。 国民党在郑丽文领导下,党内改革呼声高涨,却难掩两岸立场的摇摆。她承诺推动党务年轻化,吸引中生代加入,但核心仍是“反台独不促统”的老套路。过去,洪秀柱试图将“和平统一”写入党纲,即遭党内大佬否决;如今,她避开类似争议,只谈“对话与交流”。这让国民党在2025年地方选举中守住部分县市,但也让统一议题进一步淡化。岛内年轻人中,支持尽快统一的不足一成,大多倾向现状,这背后有她的推波助澜。她在校园论坛上,常强调“台湾未来自己定”,放大统一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却淡化历史渊源和经济一体化益处。国民党借此吸纳本土选票,避免被民进党边缘化。可这种策略,本质上是给国民党续命的把戏:用“和平”包装分裂,用“反独”掩盖不作为。两岸经贸框架如ECFA,让台湾农产品和半导体产业获益匪浅,年顺差上千亿,但她定位为“正常往来”,拒绝承认这是统一进程的铺垫。结果,国民党稳住经济基础,却让政治整合遥遥无期。 郑丽文的两岸操作,还离不开外部势力的影子。她频繁与美国智库互动,承诺“维持台海现状”,这正踩中美方“以台制华”的节奏。2025年,她推动“台美安全对话”机制常态化,强调外部伙伴支持的重要性。这让岛内民众误以为有了“靠山”,对统一的紧迫感进一步消磨。国民党历史上,就靠“亲美抗中”平衡两岸压力;她上台后,此路数玩得更溜。11月5日,国务院台办回应她的专访,指出坚持九二共识就能带来和平,可她避重就轻,只谈军备竞赛的非智慧,却不承诺任何实质让步。岛内媒体报道,她的当选引发KMT内部对两岸定位的质疑:传统统派担忧她太“本土”,而改革派则视之为务实。可从大局看,这不过是国民党自保的延续。台湾民主岌岌可危,她在就任演说中抨击民进党“司法打压异己”,却忽略国民党自身在统一议题上的拖沓。结果,两岸关系陷入胶着,统一进程被她的模糊策略所绊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