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他毛泽东的威信是很高,可是他坚持自己的错误路线。我就不信了,苏区离开毛泽东就过不了日子了,红军就打不了胜仗了,开玩笑!”1932年初春,红军攻打赣州时,凯丰满腹牢骚地说。 1932年初春,红军攻打赣州的战斗打响了,这场战役不只是为了夺取一座城池,更像是对两种不同革命道路的一次实际检验:一种是从苏联引进的理论主张,另一种是毛泽东在长期中国革命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 这场战役最终演变成悲剧,根源在于当时部分人对理论的盲目自信,凯丰(何克全)就是坚持苏联理论模式的代表人物,他从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26岁就担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他对毛泽东注重在农村开展工作、发动群众的做法很不认同,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我就不信了,苏区离开毛泽东就过不了日子了...开玩笑!” 凯丰的这种态度反映出当时一部分留苏干部的普遍想法:他们坚信苏联革命模式的正确性,却对中国本土的革命实践经验缺乏重视,甚至带有偏见。 毛泽东的观点则完全不同,当时,临时中央通过周恩来向瑞金传达了攻打大城市的指令,毛泽东并非完全反对攻打大城市,而是反对不顾实际情况的硬攻。 他提出了一套更贴合实际的作战方案:先去赣州周边的乡村发动群众,通过游击战术切断赣州与外界的联系,让赣州变成一座孤立的城池,这样城池自然就容易攻克了。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作战思路,最终让赣州成为了检验两种革命道路的实战场地。 最终,组织的决策还是采纳了凯丰等人的主张,否定了毛泽东的实战经验,在会议上,凯丰等人认为,迟迟不攻打大城市会影响苏维埃政权的威望,这种政治层面的考量压倒了军事上的谨慎。 为了推行这一决策,持反对意见的毛泽东被要求“停职检查”,独自前往东华山休养,这个决定,相当于在大战即将爆发的时候,让最熟悉战场情况、最有实战经验的指挥员脱离了指挥岗位。 负责前线指挥的彭德怀很快就发现了问题,赣州城三面环水,城墙高大坚固,红军发动了多次猛烈进攻,都没能攻破城池。 彭德怀清醒地认识到“攻城已经不可能成功”,于是请求撤退,但临时中央的领导层却下达了死命令,要求“必须拿下赣州”,政治命令取代了战场实际判断,红三军团因此错过了最佳撤退时机,逐渐陷入危险境地。 战场的残酷远超预期,红军战士凭借血肉之躯攻打坚固的城墙,伤亡惨重,更严重的是,红军的情报出现了重大失误。 国民党将领陈诚率领的数千援军,通过一座浮桥顺利进入赣州城,使得城内守军兵力增加到数万人,当红军爆破队好不容易炸开赣州东门,冲进城内的部队立刻陷入了敌军的内外夹击之中。 混乱的战斗中,超过3000名红军战士牺牲,红一师师长侯中英也在战斗中阵亡,这场战役让之前被推崇的“城市中心论”彻底破产,理论的缺陷被鲜血证实。 战役陷入绝境时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惊慌失措的苏区中央局,派项英连夜赶往东华山,去请被他们排挤走的毛泽东。 当时毛泽东虽然没有亲自到前线,但仅凭收到的战场情况,就通过几封电报下达了三条关键指令,他命令朱德率领的红四军在原地布防,警惕敌军从侧翼进攻;让被围困的红三军团稳住阵脚,优先掩护主力部队; 最关键的是,他调动刚刚起义加入红军的红五军团从侧翼出击,精准地牵制住了敌军兵力,就这样,一场几乎要导致红军覆灭的危机,被毛泽东的几封电报成功化解。 赣州战役的失败代价惨重,虽然教训深刻,但并没有立刻改变当时临时中央的错误路线,后来博古等人将临时中央迁入中央苏区后,毛泽东的影响力再次被削弱。 不过,赣州战役的失败,与之后毛泽东参与指挥并取得重大胜利的漳州战役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也为后来遵义会议的召开埋下了重要伏笔。 信源:澎湃新闻 党史天天学(十) | 瓦窑堡会议:国内战争转向抗日民族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