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心寒了!   菲律宾总以为自己是美日韩等西方国家的“心头肉”,有任何危险和

红日观全局 2025-11-10 12:46:20

菲律宾心寒了!   菲律宾总以为自己是美日韩等西方国家的“心头肉”,有任何危险和灾难,他们总会第一时间援助,但是,他太天真了。   2025年的菲律宾,经历了太多风雨,不是比喻,是实打实的风暴,一场接一场的台风从7月刮到11月。   “韦帕”、“竹节草”、“范斯高”接连登陆,台风“麦德姆”刚走,11月的“海鸥”又卷土重来。   人们躲在避难所里,甚至都记不清这到底是第几次贴窗户、搬沙袋、抢水喝了。   可真正让人寒心的,不是风,是风暴过后,那些曾经信誓旦旦说“与你同在”的盟友们,悄无声息。   11月的“海鸥”更狠,截至11月9日造成224人死亡、109人失踪,受灾人口超330万,7万座房屋受损,农业损失4300万比索。   但灾难来了,援手没来,曾经那些在南海问题上摇旗呐喊的“老朋友们”,这次却表现得有些让人看不懂。   美国作为菲律宾最亲密的盟友,反应却出奇地慢,援助方面,仅通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了25万美元。   如果你不清楚这25万美元有多少,那就对比一下,美国刚刚和菲律宾谈妥了一笔高达55.8亿美元的F-16战机出售协议。   一边是几十亿美元的军火交易,一边是区区25万美元的救灾援助,天平倾斜得几乎看不见人道主义。   再看日本,援助金额看上去“厚道”一些,承诺了500万美元,但这笔钱到现在仍卡在国会审批流程里。援助还没落地,台风都已经过去快两个月了。   澳大利亚的表现也不见起色,送来的净水设备居然因为“可能含有军事用途”被菲律宾海关扣下了。这种时候还在纠结设备用途,救命水成了“有风险”的物资,灾民喝不上水,只能拿雨水凑合。   欧盟就更低调了,救援物资到了机场,却因为繁杂的海关程序迟迟无法发放。援助金额还比2018年菲律宾遭遇台风时少了一大截,热情消退得肉眼可见。   对比历史情况就更明显。2013年“海燕”台风后,美国不仅派出航母参与救援,还承诺2200万美元援助。   日本则送来3000万美元,还有1000名救援人员飞抵灾区。而2025年这一轮台风之后,援助缩水、时间拖延、响应迟缓,西方国家的“援助标准”明显发生了变化。   中国这边的表现也有些出人意料。以前说到中国援助菲律宾,基本都是“说到做到”。   2013年“海燕”之后,中国送去2万吨大米和200多万美元,还派了医疗队,2021年“雷伊”台风来袭,中国给了100万美元加1万吨大米;2022年棉兰老岛地震,中国援助的设备和药品直接送到了灾民手里。   可这次“中国慢了”,没有像往年那样第一时间高调宣布大规模援助。只是默默提供了20万美元现金援助,加上应急帐篷和净水设备,72小时内送达重灾区。   虽然动作没那么“轰动”,但效率却很实在,根据菲律宾国内媒体的民调,82%的受访者对中国援助表示肯定,认为中国物资在关键时刻解决了饮水危机。   这一冷一热的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外交玄机。小马科斯政府上台后,菲律宾一边倒地向美日澳靠拢。   2023年美菲“肩并肩”演习创下史上最大规模,2024年又和美、澳、日在南海搞了首次联合海上演习。   2025年11月,菲律宾与加拿大签署《访问部队地位协定》,还和美国宣布成立“菲律宾特遣部队”,直接把军港和机场拿出来给美军用。   在南海问题上,菲律宾更是频频挑衅。2025年8月仁爱礁强行补给行动闹得沸沸扬扬,还允许美军在巴拉望岛设立新据点,接着又跟美日搞联合军演,架势十足。   外交政策选边站,自然也就不能指望“另一边”再无条件地帮你抬水送粮,中国这次的援助态度变得谨慎,也不是没有原因。   援助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你把大门敞开给别人搞军演、设基地,自然也就得接受别人在援助上不再一味慷慨。   西方国家的表现也不是一时失误,而是战略上的转变,他们的援助越来越“象征性”,看重的是地缘战略,而不是人道价值。   说白了平时关系铁,灾后才会真伸手。靠着嘴上说的“盟友”,不如靠实实在在的防灾体系。   菲律宾的防灾体系也确实是个问题。每年台风20多场,年年有预警,年年出问题。   宿务省的灾情通知根本覆盖不到偏远山区,防洪工程项目层层转包,质量严重缩水,很多地方的堤坝根本挡不住水。   穷人住的是塑料布搭的棚子,富人则是防爆玻璃+发电机,灾难一来,谁的命更值钱一目了然。   这次经历,其实给菲律宾提了个醒:外交不能靠幻想,防灾不能靠别人,国家要强,得靠自己。一味把希望寄托在外部援助上,结果往往是“被晾着”。   自己不修路、不建堤、不改通知系统,年年台风就年年受伤。   信息来源: 《台风“海鸥”已致菲律宾85人死亡、75人失踪》——中国新闻网

0 阅读:55
红日观全局

红日观全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