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洋再次出来放话了! 2025年11月8日,台北马场町纪念公园,一场看似普通的秋祭活动却像投进池塘的大石头,瞬间搅动了台湾政坛的水面。 国民党主席郑丽文公开现身“白色恐怖秋祭追思慰灵大会”,祭拜吴石将军,引发绿营全面围攻。 几小时后,民进党“立委”沈伯洋火速回应,直言不讳地将这一举动定性为“统战合作”,甚至批评得比韩国瑜当年跑中联办还要猛烈。 这不是第一次台湾政客在历史记忆上起冲突,但这次的火药味格外浓。 郑丽文出席的活动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两岸同心、振兴中华”,听上去像是场追思会,实则背后牵动的是台湾社会最敏感的神经,认同问题。 这场祭拜的主角吴石,1950年被国民党当局以“共谍”罪名处决,但在大陆却被视为“隐蔽战线英雄”,一个人,两种评价,正好映照出两岸历史记忆的分裂。 郑丽文在现场话说得不重,但分量不轻,她强调活动是为了“反思历史,推动和解”,希望台湾社会不再为信仰和理想付出生命代价,听起来温和,却踩了绿营最忌讳的雷。 沈伯洋的反应直接将冲突推高一个层级,他不仅攻击郑丽文“敌我不分”,还点名主办单位中不只有统派团体,更有“台盟”这个已经“被中国收编”的组织。 他的逻辑很简单:台盟是大陆认可的政党,郑丽文与台盟互动,等于是与中国官方合作。这在绿营眼中,不只是统战,更是“公然叛国”。 他甚至拉出当年韩国瑜的旧账来作对比,2019年,高雄市长韩国瑜访问香港,与中联办主任会面,被批“卖台”。 而沈伯洋认为,郑丽文这次直接参与大陆认可的政党活动,比韩国瑜那次“更严重、更危险”。 这番话一出,绿营集体跟进。民进党发言人戴玮姗批评郑丽文“接受中共史观”,是在“协助统战”。“立委”吴思瑶更直接,指责她“敌我不分”,根本不配做在野党领袖。 但国民党这边也不是铁板一块。台北市长蒋万安回应得颇为微妙,他说要“纪念捍卫中华民国的前辈”,话中有话,显然和郑丽文的做法保持距离。 而党内老将蔡正元则完全不留情面,直言“国民党该改名叫投降党”,副主席张荣恭则抛出“和陆兴台”的新说法,似乎是想为郑丽文的行为寻找一点战略空间。 这场风波背后其实是国民党内部路线之争的冰山一角,郑丽文这次的动作,某种程度上是想打破国民党在两岸问题上长期模糊的态度,尝试贴近“一中”立场,但这个方向,在当下台湾民意环境中,注定是走钢丝。 绿营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民进党近年来在“抗中保台”叙事上不断加码,把历史、文化和主权问题捆绑在一起。 郑丽文一脚踩进吴石事件,自然成为他们“抹红”的最佳靶标。 马场町也不是个简单的地名,白色恐怖时期,这里是政治犯的处决地。吴石就是在这里被枪决。 如今,这个地标被重新赋予“转型正义”的象征意义,但对绿营来说,吴石的身份始终是“共谍”,不管大陆如何称颂,他在台湾仍被许多人视为背叛者。 偏偏最近大陆热播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又把吴石的故事推回公众视野,民间悄然兴起一股纪念潮流,郑丽文的举动正好踩进这股暗流中。 央视和大陆官媒也趁势发声,正面报道郑丽文的出席,强调这场活动体现“两岸共同历史记忆”。 从北京的角度看,这种纪念是对“民族统一叙事”的一种文化铺垫,然而在台湾,这样的表达方式往往被解读成“统战操作”。 这场事件,也许只是个开始,2026年台湾将迎来地方选举,蓝绿两大阵营都在试图抢占两岸议题的主导权。 郑丽文的做法,无疑为国民党下一步的两岸路线定下了基调,但这个基调能不能被党内接受,还要看后续风向。 更关键的是台湾社会对白色恐怖的理解,依然撕裂严重,有人认为那是威权时代的悲剧,有人却坚信那是防谍必要手段,吴石的身份争议,正好成了这一分歧的缩影。 大陆则在旁边观察。郑丽文此举,可能被视为一次试水,看国民党在当前台湾政治氛围下,是否还有空间与大陆展开交流。 而绿营的激烈反应,也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他们对“历史记忆战场”的高度敏感。 短期来看,这场风波只会加剧蓝绿对立,国民党内部分歧更明显,郑丽文是否能顶住压力,维持目前的两岸方向,将成为观察重点。 长远看,这可能是国民党重新布局两岸政策的一次尝试,也可能是民进党进一步巩固“抗中”形象的机会。 整个事件的本质,其实是关于历史记忆的抢夺,谁能定义历史,谁就能定义未来,而在台湾,这场定义权之争,早已不只是学术问题,而是实打实的政治角力。 接下来国民党若真想走“和陆兴台”的路线,就必须正面回应国内舆论的质疑,同时在大陆方面谨慎拿捏互动尺度。 信息来源: 《两岸观察丨大陆重拳出击 惩治“台独”分子》——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