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河南伊川县保安团的汉奸团长设宴款待众多日本高级军官。席间,一名伙计突然将一盆菜扣在了日本军官头上。随后,院子里枪声大作,日本军官全部当场倒地身亡。 话说郭绍绪这个人,出生在洛阳市伊川县葛寨乡黄兑村,那地方离蟒庄村不远,早年生活挺乱的。他12岁就混进了地方武装,当小勤务兵,帮着跑腿干杂活。七年下来,到19岁时,他身材壮实,升了小军官,继续在军中混日子。那时候兵荒马乱,打手这种活计常见,郭绍绪也干过,处理些私人恩怨啥的。跟了王凌云后,他当上副官处长,负责些后勤和联络的事。1944年5月,日军占了伊川县,王凌云远在滇西打仗,担心家里人,就派郭绍绪回去接母亲和妻子到四川避难。郭绍绪赶回去,发现家人早被王凌汉接走安置了。王凌汉是蟒庄村的恶霸,早年拉起武装,作威作福,孙殿英就是他提拔起来的那个军阀,后来盗了清东陵,混成大官。郭绍绪没回部队,留在当地,利用自己军旅经验,拉起青壮年,组了人民自卫团,当了团长。队伍很快就到600多人。 郭绍绪表面上投靠日本人,帮着欺负中国人,实际上在暗中搞抗日。驻白元的日军大队长大内义弥听说后,派翻译官联系,任命他为伊川县保安司令。郭绍绪接受了,主动示好,目的是获取信任。日军第139联队第三队就在这一带,大内义弥凶残,推行三光政策,百姓遭殃。郭绍绪了解到这些情况,慢慢掌握日军动向。他先邀请大内义弥到蟒庄村赴宴,大内义弥不信,拒绝了。郭绍绪不死心,又邀一次,日军只派中队长来。郭绍绪摆酒菜,中队长吃喝完走了。大内义弥打消疑虑,把郭绍绪当朋友。第三次邀请,大内义弥带十几人,包括木神亲志等军官,于1944年8月25日赴宴。宴会在白元乡寨子街酒店举行。 宴会开始,郭绍绪举杯敬大内义弥,几杯高粱酒下肚,日军醉意上来。郭绍绪说些客套话,陪同日本人继续喝。酒过三巡,伙计端菜,高喊清炖鸡来了。郭绍绪掏枪,对大内义弥头部开两枪,大内义弥倒地。其他自卫团成员同时开火,射杀现场日本人。日军翻译官开门跑,郭绍绪追上,向后背开枪,翻译倒下。两名日本人冲到院子,拔枪抵抗,自卫团成员击倒他们。另一名日本人逃向街头,自卫团在外的人员开枪射中其胸部。整个过程快速,赴宴日本人全死,包括大内义弥和木神亲志等8名指挥官。 次日,日军调三个中队围剿自卫团,从白元乡推进。郭绍绪指挥队伍在伏牛山利用地形反击,日军不熟山路,吃亏。自卫团从隐蔽点开火,击毙日军30多人,伤数十人。战斗一天结束,郭绍绪带队转移到其他地方打游击。日军气急,烧了郭绍绪房子和王凌云宅子。这事被日军记入战时丛书,作为教训。郭绍绪的事迹在当地传开,百姓敬重他。蟒庄村本就历史悠久,孙殿英盗陵那事也出这里,王凌汉的武装基础还在,但郭绍绪用另一种方式对抗日军。 郭绍绪的行动其实源于抗日需要,他从没真想投敌。成立自卫团时,就在暗中发展抗日力量。条件成熟,就设宴除掉日军头目。这在河南抗日史上是个典型例子,显示民间力量的作用。伊川县地理位置关键,卧牛山分水岭,交通要道,日军占这里是为了控制中原。郭绍绪利用本地优势,拉起队伍,打击日军。宴会后,自卫团继续活动,游击战让日军头疼。日本人后来加强警惕,但已损失惨重。大内义弥的死直接影响当地日军指挥。 话说回来,郭绍绪早年经历让他适应乱世。加入镇嵩军后,学到军事技能,跟王凌云打过仗。王凌云是远征军军长,蒋介石红人,郭绍绪借此背景,容易接近日军。蟒庄村靠近卧牛山北麓,地形复杂,便于藏身。自卫团600人,不少是本地青壮,熟悉地势。郭绍绪任命保安司令后,表面帮日军收粮抓人,实际保护百姓,情报也传给抗日力量。这双重身份风险大,但他坚持下来。 宴请过程郭绍绪策划周密。第一二次邀请是为麻痹日军,第三次才动手。8月25日那天,酒店选在寨子街,便于埋伏。自卫团成员扮伙计,武器藏身。枪击后,迅速清理现场,避免日军增援。击毙8名军官,伤亡40多,这数字显示行动效率高。日军记录中,这被视为重大失败,影响士气。郭绍绪转移后,继续在豫西打游击,配合正规军。 这个事件在历史书里常提,体现中国人智慧。郭绍绪不像正规军将领,他从底层上来,接地气,用民间办法抗日。王凌汉那种恶霸对比鲜明,他盗陵发家,当省长,却在日军来时躲起来。孙殿英也类似,混迹军阀圈。郭绍绪不同,选择对抗。田中角荣访华时,想见郭绍绪,因为亲属死在宴会上。但郭绍绪已去世多年,没机会。 郭绍绪的事迹提醒大家,抗日不只大战场,小地方也有英雄。伊川县白元乡如今还记着寨子街那事,当地人讲起来津津乐道。卧牛山地带,地理优势帮了大忙。郭绍绪利用这点,发展队伍。人民自卫团虽是地方武装,却起关键作用。日军三光政策下,百姓支持他。行动后,日军报复,但自卫团已转移,损失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