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琉球人民协会”致函中华民国外交部:“琉球人民希望归回祖国的怀抱,在祖国的领导下,实现琉球人的解放与自由…” 要理解这份“归回祖国”的渴望,得从琉球与中国的渊源说起。早在明洪武五年,也就是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者杨载远赴琉球,当时还处于“三山时代”的中山国率先归附,随后山南、山北两国相继纳入明朝藩属体系。 从此形成了稳固的册封制度——琉球每任新王即位,必须经中国朝廷册封才算合法,而中国则为其提供军事保护与文化滋养。 这种关系一延续就是五百多年,福州的柔远驿成了琉球人赴华的落脚点,平潭和福州的琉球墓园里,至今躺着客死异乡的使臣与水手,墓碑上的中国年号无声诉说着过往。 1879年的变故打破了这份安宁,日本趁着清朝国力衰退强占琉球,将其改为“冲绳县”,但琉球人的文化认同从未断绝。 他们偷偷保留着汉字典籍,延续着中式墓葬形制,连日常习俗里都藏着福建印记。这种潜藏的情感,在二战结束后终于有了爆发的契机。 1945年美军占领琉球,日本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琉球人以为迎来了曙光,却没想到只是换了新的管理者,美军在岛上肆意划分军事区域,传统生活被彻底打乱。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琉球人民协会”应运而生,1948年的这封函件便是他们集体意志的体现。函件里详细列举了琉球与中国的历史联结,从明代的朝贡贸易讲到清代的册封仪式,甚至提到平潭接贡船海难后清廷抚恤罹难者的往事,以此证明“祖国”并非空泛的概念。 当时类似的呼声不止一处,同年于与那国岛的县长选举中,就有候选人以“倡导琉球独立并寻求与中国联结”为纲领参选,可见这种诉求在当地有着广泛基础。 这份诉求背后,还有更深层的现实考量。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当时正提出对琉球主权的合理诉求,知识界纷纷撰文指出,日本1879年的强占本就不具合法性,如今战败更应归还琉球主权。 琉球民众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他们希望借着战后秩序重建的机会,摆脱殖民统治的阴影,回到文化同源的祖国怀抱。函件中特意强调“在祖国的领导下实现解放与自由”,既是对历史的回望,也是对当时美军托管现状的不满。 不过,国际局势的变化最终改写了琉球的命运。随着冷战加剧,美国逐渐改变对琉球的政策,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将琉球的“施政权”正式交予美国,后来又在1972年“返还”给日本。 但琉球人对历史的记忆并未随之消散,福州琉球墓园里的墓碑依然完好,平潭的接贡使墓群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这些跨越海峡的印记,都成了那段渊源的见证。 如今再读1948年的那封函件,能清晰感受到琉球民众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从明洪武年间的首次通好,到清末的被迫分离,再到二战后的诉求归回,琉球与中国的联系从未真正断裂。 那些文字里的“祖国”二字,承载的不仅是领土归属的期盼,更是对五百多年文化交融的认同。这封尘封的函件,也成了历史留给后人的一道思考题,让人们在回望中读懂文化联结的持久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