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发达国家,米菜成奢侈品,牛肉还被资本垄断,韩国怎么了? 你以为发达国家的生活都是鲜花着锦,物价亲民?韩国人的日常,可能会让很多中国网友感叹:原来“发达”也不等于“自由”。 炎炎夏日,咱们切开一个大西瓜,清爽畅快,朋友聚餐撸个串、吃烤肉,随手就能安排。可在韩国,西瓜常常切成薄薄几块卖,牛肉烤肉要提前攒钱规划,就连一包大米也成了“奢侈品”。 韩国超市一公斤牛肉价格飙到20万韩元,20斤大米能卖到6.8万韩元,这些价格背后的谜团,到底藏着怎样的现实困局? 韩国人均收入超过3万美元,怎么看都该是买菜无压力的主儿。可现实是,牛肉、米这种基础食材,价格高得吓人。 而中国的超市,买菜的体验简直像是两个世界。我们吃的牛肉,平均价每公斤不到七八十元人民币;韩国同样一公斤,得付出近千元。这是生活方式、产业结构和社会心理的多重叠加。 整个韩国,三分之二都是山地,平原面积极小,人均耕地连一亩都不到。城市楼房密密麻麻,农村更像是被夹在山谷里的“口袋”。 曾经为了吃饱饭,韩国政府一度大力推行“粮食自给”,可天生的资源短板,始终没办法补上。农业本来就难做,如今又遇上了人口危机。 近年,韩国60岁以上农民比例已经超过60%。 可韩国社会,为什么不大量进口海外低价牛肉?贸易壁垒下的保护政策挡住了廉价“外货”。韩国对超配额进口大米收513%关税,不少农产品也是高税率“护身符”。 追溯到上世纪,韩国为防止国际局势变化造成粮食危机,坚定走“粮食安全自主”路线。即便全球化浪潮席卷,政策惯性和对外依赖的担忧,依然让韩国对进口农产品束手束脚。 大企业、大财阀把控了养殖、屠宰、分销到零售的全链条,形成了闭环。小农户根本挤不进去,价格、渠道都被少数巨头说了算。市场竞争失去活力,牛肉价格自然降不下来。更有意思的是,韩国企业还学会了“讲故事”。 本地牛肉包装成“韩牛”,一场营销大战,把它打造成高端、爱国的象征。韩牛成了韩国饮食文化的“名片”,类似日本的和牛。吃韩牛,仿佛就是身份的象征,价格再高,节日、家庭聚会、商务宴请也舍得花钱。资本和情感绑在一起,垄断利益坐地生财。 再看普通韩国人的消费心理,表面看似“精打细算”,实则不得不接受现状。牛肉日常吃不起,猪肉、鸡肉成了餐桌主角。 牛肉只能偶尔买一点,算作家庭奖励。即便如此,韩牛在重要场合的“面子消费”,还成了社会习惯。谁家办大事,桌上没点韩牛,多少有点拿不出手。吃牛肉成了“仪式感”,而非家常便饭。 在韩国,许多人依旧坚信“身土不二”的理念,觉得吃本地产的东西更健康。这种观念曾经鼓励本土农业,后来却在资本操作下,变成了高价的“合理化理由”。大家嘴上说健康,心里明白钱包压力。 一旦遇到节日或请客,还是会咬牙买单。许多商超甚至用“身土不二”做广告,把本地优质农产品卖出更高价格。文化观念和消费习惯,逐渐成了资本获利的温床。 韩国地理资源不足、农业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失衡、贸易壁垒和资本垄断,多重因素叠加,才让基础食材价格居高不下。 韩国政府在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护农民利益之间下足了功夫,但在全球化的时代,保守的政策也带来了新压力。高物价之下,普通人不得不放弃部分饮食自由,把牛肉变成“奢侈的奖励”。 韩国饮食的“贵”背后,是一场看不见的拉锯战。每个选择、每一次精打细算,每一个攒钱买牛肉的家庭,都是资源、产业、文化与资本多方博弈的缩影。未来的答案,也许远比今天复杂。 参考资料:CCTV;韩国产地大米收购均价环比上涨近2% 创年内最大涨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