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扎心了!”山西一女子由于父母不让远嫁,于是选择嫁给了同村一男子,结果几年后弟弟谈了新疆女友,全家二话不说卖房迁走,把她孤零零留在空荡荡的老院子里! 新疆的葡萄甜得齁人,山西的老宅冷得发慌。 李燕对着手机屏幕,看着爸妈跟着弟媳学做馕的笑脸,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里的芥菜丝——那是妈妈临走前塞给她的,如今包装袋都起了皱。 谁能想到,当初被爸妈死死按住不让远嫁的人,最后成了唯一守着老家的人。 两年前,爸妈打包了全部家当,坐四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去了新疆。 他们要帮刚成家的弟弟李阳撑家,临走前托同村的女婿王磊照看老房,还拉着李燕的手说“过两年就回来”。 可现在,视频里的他们,满口都是新疆的好:牛羊肉新鲜便宜,冬天的雪厚,夏天的风凉,爸爸跟着亲家去牧场看牛羊,妈妈学会了做拉条子,再也没提过“回家”二字。 李燕的日子,还停留在“不远嫁”的约定里。 二十三岁那年,她谈了个邻市的男友,都看好了出租屋,却被爸妈的眼泪拦下。 妈妈坐在炕沿上抹泪,说“远嫁的闺女受了委屈没人护着”。 爸爸蹲在门口抽了一包烟,闷声说“家近才叫家,逢年过节能凑一桌”。 她看着爸妈鬓角的白发,删了车票,和男友分了手,转头嫁给了同村的王磊。 两家隔了两条胡同,走路十分钟就到。 婚后的日子确实安稳,她在镇上的刺绣厂上班,王磊跟着工程队干活,每天下班都能端着碗去娘家蹭饭。 妈妈总往她包里塞腌菜,爸爸会偷偷给王磊塞自酿的柿子酒,街坊们都夸她“懂事,守着爹妈才叫福气”。 可这份“福气”,在弟弟李阳去新疆后,碎了。 李阳从小就不安分,二十岁揣着几百块钱去新疆打工,后来又在当地读了大学,毕业就谈了个新疆女友,要在那边定居。 李燕原以为,爸妈会像拦着她一样,说“太远了不行”。 但他们没有,而且爸妈一开始还念叨“新疆离咱这几千公里”,可架不住李阳天天打电话,说女友懂事、刚成家需要帮衬,说新疆的日子有奔头。 妈妈慢慢开始给未来儿媳缝千层底布鞋,爸爸翻着地图盘算路线,最后干脆卖了家里的农具,带着一辈子的积蓄远赴新疆。 现在的老宅,院子里的杂草长了又除,除了又长,屋檐下的红灯笼褪了色,堂屋的八仙桌上,还摆着爸妈没带走的搪瓷缸,积了一层薄灰。 李燕总习惯性地往这边跑,推开门的瞬间,总会恍惚想起以前——每天这个时候,老灶台会飘着酸菜面的香味,妈妈会喊她“燕儿,快趁热吃”。 前阵子刷到河南一位网友的分享,和她的遭遇一模一样。 那位网友为了父母放弃远嫁,嫁给了同镇的人,结果哥哥娶了外地媳妇,父母二话不说跟着去了女方城市,留下她守着老宅,逢年过节只能对着视频“团圆”。 这些事儿,越想越让人心里发堵。 当初爸妈用“家近好照应”拦住了女儿的远嫁路,可到了儿子身上,千里之外的距离,就变成了“支持孩子发展”的理所当然。 女儿守着约定留在原地,最后却成了被遗忘的那一个。 有人说这是父母双标,骨子里重男轻女。 也有人说父母不是偏心,只是觉得儿子刚成家更需要帮衬。 可不管怎么说,李燕心里的空落是真的。 她守着当初的约定,守着装满回忆的老宅,守着那句“过两年就回来”的承诺,却没能守到一家人的团圆。 现在交通这么方便,新疆到山西坐飞机也就几个小时。 真正的距离,从来不是地理上的千山万水,而是心里的牵挂,有没有偏向某一边。 李燕没远嫁,可家人都去了远方。 她守着原地,守着曾经的约定,却成了最孤单的人。 这份远与近的反转,实在太扎心。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