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23岁女医护刘亚玲以请假回家探亲为由,偷偷跑到老山前线救治伤员战士,探亲假快到期时,她却给医院写信说不回去了,医院以党性要求她回去,谁料,刘亚玲却说:“哪怕开除我的党籍,我也不坚决回去,除非抬我尸体回去!” 1986年夏的老山前线,闷热潮湿的猫耳洞里,23岁的刘亚玲正俯身给一名腿部中弹的战士清创。 洞壁渗出的水珠滴在她额角,与汗水混在一起滑落,军装早已被血水和泥水浸透。 突然传来的炮火声让洞体震颤,她却握紧止血钳镇定地说:“别怕,缝完这针就安全了。” 这位主动闯上前线的女医护,此刻已成为战士们最信赖的“战地女神”。 1963年出生于西安的刘亚玲,自小就怀揣着军人梦,长辈们讲述的解放军英勇事迹,在她心中种下了报国的种子;了解到南丁格尔的故事后,“军医”这个将救死扶伤与保家卫国结合的职业,成为她坚定不移的追求。 1980年高考时,成绩优异的她放弃了北京、上海名校的橄榄枝,毅然考入第四军医大学护校,朝着军医梦想迈进。 在校期间,刘亚玲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毕业时获得了进入首都知名医院工作的宝贵机会,那是无数医学生梦寐以求的归宿。 但此时南疆边境战事正酣,前线伤员因救治不及时致残致死的消息,让她彻夜难眠。 “我要去最需要医护人员的地方。” 带着这份执念,她主动申请调往距离前线最近的原陆军67医院,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学时的誓言。 文山67医院的日子,是对意志力的极致考验,老山战役的激烈程度远超想象,医院每天接收的伤员络绎不绝,办公室、走廊都被改造成临时病房,医护人员常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连啃干粮的时间都要挤出来。 更让刘亚玲揪心的是,前线到医院的路途遥远,许多重伤员在转运途中就失去了生命。“必须把救治点搬到阵地前沿!”这个念头在她心中愈发坚定。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亚玲先后七次向上级递交申请,恳请前往一线阵地救护。 但考虑到她资历尚浅且前线环境极端恶劣,上级始终没有批准。 当时的老山前线,猫耳洞空间狭小、阴暗潮湿,战士们长期驻守常引发皮肤溃烂,连男性都难以承受,更不用说女性。 在多次申请无果后,刘亚玲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以探亲假为由,悄悄奔赴前线。 1986年4月,恰逢一支部队路过文山,刘亚玲趁机跟随部队抵达老山前线。 医院得知消息后极为震动,院长亲自写信严令她返回,甚至以党性要求她服从命令。 面对压力,刘亚玲在回信中写下掷地有声的话语:“哪怕开除我的党籍,我也不回去,除非抬我尸体回去!” 前线指挥官得知后,本想劝她返回后方,但当看到刘亚玲随身携带的医疗器械和满是申请报告的笔记本,听到她“若因我影响部队,自愿接受任何处分”的承诺时,指挥官被深深打动,破例批准她加入前线医疗队。 此后的日子里,刘亚玲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哪里有伤员就冲向哪里。 一次战斗中,她的臀部不幸中弹,鲜血瞬间染红了军装。 可当看到多名重伤员亟待手术时,她咬着牙简单包扎伤口,坚持为25名战士完成手术,直到最后一名伤员脱离危险,她才因失血和疼痛昏迷过去,醒来时,她已躺在后方营地,伤口因延误处理已严重溃烂。 当67医院院长亲自到前线探望时,看到的是刘亚玲在临时救护所里忙碌的身影,她刚能下床就重新投入工作,院长被她的执着与勇敢打动,不再提返回的要求。 在老山前线的日日夜夜,刘亚玲累计抢救伤员数百名,战士们亲切地称她为“猫耳洞的南丁格尔”。 战争结束后,医院不仅取消了对她的处分,还为她记一等功,后来她又荣立三等功一次。 脱下军装后,刘亚玲始终坚守医者初心,2014年,她因扎根乡村行医14年,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医生”。 从战地女神到乡村医生,刘亚玲用一生践行着“救死扶伤”的誓言。 她在老山前线展现的忠诚与无畏,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坐标,激励着无数医者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坚守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