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徐悲鸿因突发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偏瘫),住进了北京医院。当时,比徐

千浅挽星星 2025-11-19 02:03:25

1951年,徐悲鸿因突发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偏瘫),住进了北京医院。当时,比徐悲鸿年轻28岁的夫人廖静文,毅然放下一切,全身心投入到对丈夫的照料中。   徐悲鸿曾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和全国美协主席,可他心思根本不在办公室里,连学生宿舍窗帘的颜色这种小事都过问的他,心里真正惦记的,是给新中国画出“脊梁”。   为了构思那幅新的《愚公移山》,他直接把自己扔进了山东的水利工地,和民工们同吃同住,自称是“水利大军的十万分之一”。   这种燃烧式的投入,让他的肾炎再次发作,血压更是一度飙到200以上,所以,1951年夏天那次脑溢血,就是一场长年累月生命透支后的必然倒下。   他倒下后,右半边身子彻底不听使唤,偏瘫了,这时,两个层面的人开始守护这个濒危的“画魂”。   第一个是他的妻子廖静文,当噩耗传来,她放弃了中央美院的口试,也顾不上去文工团排练了,她的世界瞬间缩小到北京医院的一间病房,她也搬到了医院附近住。   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和那僵硬的肢体作斗争,一遍遍地按摩,每两个钟头雷打不动地给他翻身,就怕生出褥疮,徐悲鸿既有肾炎又有高血压,她就自己动手做低盐的病号饭。   而她自己,常常就是咸菜配窝头,女儿看不懂,还以为妈妈苛待自己,但对廖静文来说,这不是牺牲,是爱,她还在病床前为丈夫读报,整理那些从工地上带回来的速写,维系着他重执画笔的希望。   第二个层面,来自国家,周恩来直接下了指示,要求北京医院组织最好的医生,“不惜一切代价”抢救。   这份情谊,早在1924年的巴黎就结下了,他们在公社社员墙下,确立了艺术要为觉醒的民族服务的共同理想。   这也不是周恩来第一次关心徐悲鸿,1945年就托郭沫若送去延安的红枣小米,1948年更是通过田汉把他劝留在了北平,任命他为中央美院首任院长,就是国家对他的信任。   在妻子的体温和国家的托举下,徐悲鸿奇迹般地康复,四个多月后能坐起来,到了1953年春天,已经能慢慢走了。   可惜,他骨子里那股为国尽瘁的劲,最终还是耗尽了他,1953年9月,因为参加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连日操劳,他再次倒下,再也没有起来,年仅58岁。   他去世后,廖静文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将丈夫的所有遗产,包括他本人的1200余幅作品、他收藏的1200余件书画,以及东受禄街16号的故居,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她知道,这是徐悲鸿的遗志——艺术属于人民,这桩超越了生死的家国盟约,至此终于完成了闭环,1954年,徐悲鸿纪念馆在北京落成,他燃烧一生绘就的画卷,最终化为了民族记忆的一部分。  主要信源:(北晚在线——周恩来徐悲鸿等先后赴法,这些先驱们对古老中国有哪些探索?、 广州日报2023年10月21日——徐悲鸿与岭南的“艺术情缘”)

0 阅读:63

猜你喜欢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