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江苏南京,一男子网购了一瓶白胡椒粉,可收到货还没等打开,看了一眼配料表才发现,白胡椒粉配料中排首位的居然是大米,商家回应:纯的白胡椒粉太贵了,没人买! 杨先生(化名)最近看到家里面炒菜要用的胡椒粉要用完了,于是他就在网上购买了一瓶,然而就在等快递到他拿起看配料的时候,却发现配料占比比较大的是大米而非胡椒。 “离谱” 这是他第一反应,杨先生常年做饭,对调味品成分本来就多留意些,常买调料的人都知道,配料表第一位意味着含量最高,现在白胡椒粉排在后面,跟大家对 “白胡椒粉” 这名字的期待完全对不上。 他赶紧找商家问情况,商家倒是没绕弯子,直接说了实话,纯白胡椒原料价太高,要是只卖纯的,一瓶零售价得六十多才能回本,可这价格市场接受度低,销量根本没法保证。 所以才在配方里加了大米之类的填充物,就是为了降成本,末了商家还说,要是不满意,能申请退款。 这事被杨先生放到网上后,网友们吵翻了天,有人觉得商家不地道,打着 “白胡椒粉” 的名义,实际掺了低价原料,这不是误导消费者,也有人说,包装上明明白白写了配料,没违规,消费者买的时候自己该多看看成分表。 还有人提到监管层面,要是商品名称和主要成分对不上,可能违反了《标准商品名称》和食品标签的相关规定,平台和监管部门得加强审查才行。 其实光生气解决不了问题,消费者买东西,最基本的就是有权知道自己买的到底是什么,配料表得清晰、真实,要是配方比例让 “白胡椒” 不再是主要成分,那商品名字就该改改,得反映实际情况才行。 再说电商平台和市场监管部门,对商品的标注、宣传也得把好关,别让这种 “名不符实” 的促销行为,误导了大家。 对咱们消费者来说,下单前也得多留个心眼,看看成分、产地,翻翻其他买家的评价,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及时把凭证保存好,要是真出了问题,也好通过平台或者监管渠道维权。 通过这事其实也给大家提了个醒,商品标签不只是商家自己说说,更关系到咱们消费者的选择权和对商家的信任,一行简单的配料表,背后能看出商家的诚信和监管是否到位。 一瓶小小的香料,说到底,考验的是市场对透明和公正的接受程度。 对此,你还有什么看法呢? (信息来源 :江苏经济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