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卫队统合司令官南云宪一郎最近坦言, 如果中日真有一天像乌俄那样陷进长期对抗,日本最该着急的不是前线兵力, 而是后方能不能把物资源源不断送到前线——后勤补给得提前打牢,不然一断就是大麻烦。 日本这些年暴露出来的短板就像玻璃心一样脆弱。 2025年春天刚刚成立的统合作战司令部,紧接着就开始加紧组建海上运输群,从原来的两艘船、百来号人,目标两年内扩成十艘船,专门盯着离岛补给,摆明了是怕关键时刻被“卡脖子”。 日本的担忧有它的历史根源。上世纪七十年代,全球石油危机让日本经济差点崩盘,能源高度依赖进口的苦果一口闷。 到现在,日本石油接近百分百靠进口,天然气也有九成以上来源于海外,粮食自给率不到四成,普通家庭吃饭、加油、通勤都离不开从海外源源不断运进来的货船。 有人说日本的油轮和货船就是国家的血管,这话一点不夸张。 2024年红海危机时,胡塞武装把商船打得不敢走苏伊士运河,日本的物流成本直接翻倍,连日元都被拖下水。 只要运输线哪出点岔子,日本社会立马紧张。 再看看我国,底气完全不同。能源自给能力强,煤炭产量全球第一,石油、天然气有了战略储备基地,供应更有保障。 粮食自给率常年保持在九成五以上,哪怕全球极端天气、俄乌冲突、主要出口国突发禁运,我国市场依旧货源充足,老百姓根本感受不到紧张气氛。 联合国粮农组织都点名认可我国的粮食安全水平,疫情三年,国内超市没见过“抢米抢面”的混乱局面。 日本之所以着急补短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卫队后勤体系一直是“硬伤”。 高科技装备不少,什么准航母、宙斯盾舰全都有,可后勤补给船寥寥无几,远远跟不上大规模远洋作战需求。 美军演习时模拟补给船被击沉,日本的补给链条很快“塌方”,只能依赖美军帮忙“续命”。 而我国近年来下水的大型补给舰越来越多,能同时为多艘作战舰艇补给,甚至能支持数千公里外的远洋编队,弹药、油料、淡水一站式全包了。 说到兵员,日本自卫队这些年招兵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官方统计,年轻人参军意愿低,部队不得不依靠“高龄士兵”,整个兵力结构严重老龄化,这对后勤保障影响极大。 相比之下,我国部队年轻人多,学历高,补给队伍训练有素,遇到突发情况反应快、效率高。 日本的经济承受能力其实远不如表面风光。 防卫预算连年增加,但大头都花在美制装备和系统维护上,能分给后勤、补给建设的钱极其有限。 政府债务率早已突破GDP两倍,财政压力全世界有目共睹。 我国经济体量大,财政调控空间充裕,近年来国防投入重点向后勤现代化倾斜,大型后勤基地、补给体系不断升级,每年都有新成果。 日本还有个“死穴”——供应链高度依赖全球化。 明治维新到二战,几次被断补给都吃了大亏。 战后经济腾飞靠的是全球化产业链,谁都知道一旦供应链断裂,日本就会陷入被动。 我国的补给体系则是多元、分散,既能靠海运,也能走铁路、公路,油气管道横跨中亚、俄罗斯,粮食、能源到哪都能调得上。 最关键的是,后勤补给不是靠一两项高科技就能解决的,它需要的是完整、灵活、抗风险强的体系。 日本这些年拼命补短板,说明他们心里没底。 我国家底厚实,底气自然足。 未来如果真有剧烈变局,到底是谁先顶不住,答案真的不难猜。 “补给线断了,前线赢麻了也没用”,南云宪一郎的话值得日本好好琢磨。 现在的问题是,日本的短板能补到什么程度,真遇到风浪时,这根“血管”能撑几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