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消息!中国通报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 日本媒体紧急报道:中国已正式通报,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 没想到一觉醒来,大家都在议论日本水产又被叫停了。消息来得猝不及防,像是一盆冷水浇在了刚刚燃起希望的日本渔业头上。 19日一早,日本媒体就爆出我国通过外交渠道,正式告知日方,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日本政府这边一下子炸了锅,内部纷纷猜测是不是高市早苗的那句“出格”言论惹了祸,导致政策说变就变。 其实,表面上的风平浪静下,波涛汹涌的,是两年多来围绕福岛核污水排海的那根弦一直没松过。 回头看,11月7日,日本方面还在为“解封”庆祝。北海道冷冻扇贝刚被允许进入我国市场,日本水产企业才刚松口气。 连夜打包、加班赶工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这批扇贝总共就6吨,不算多,却承载了日本水产出口商的巨大期待。 毕竟,核污水排海以后,日本水产品在亚洲市场上四处碰壁,能重新获得我国市场青睐,意味着一条重要的“生命线”又被接上。 谁能想到,恢复进口才刚过十天,又被按下暂停键。北海道的扇贝、青森的鲍鱼、宫城的海参,本来指望年底旺季把库存卖个精光,现在全都蒙了。 我国这边,暂停进口的原因还没对外公布,但日方内部已经在私下打听,是不是近期检测出了什么问题,还是有新一轮外交摩擦。 其实,谁都明白,安全是底线,这根弦一松,哪怕只是一点点风吹草动,暂停随时都可能发生。 翻翻历史账本,中日围绕食品贸易的较量不是第一次了。90年代末,日本牛肉激素事件闹得沸沸扬扬,2001年禽流感又引发大规模退货。 只要涉及食品安全,我国从不含糊。有过往经验在前,日本企业心里明白,想要重回我国市场,检测、合规、溯源,每一环都得严丝合缝。 可偏偏这几年,福岛核污水事件让日本水产行业成了“高危区”。出口前每一批货都要经过层层检测,辐射、重金属、微生物一样不能落下。 核污水排海本身就在全球掀起轩然大波。韩国、台湾地区、东南亚不少国家都对日本水产品持慎重态度。 韩国到现在还对部分日本水产保持禁令,台湾地区也加大了检测频率。 我国这次“点刹”,更像是全球食品安全链中一次强有力的自我保护。有意思的是,日本媒体在报道时,往往喜欢把锅甩给政客,认为是言论惹祸。 但真相往往没那么简单。我国多次强调,贸易归贸易,安全归安全。只要检测不合格,暂停就是分分钟的事。 故事性最强的,是那些在风口浪尖上拼命的日本渔民。北海道渔港的冷库里,扇贝一箱箱叠得比人还高。 去年出口受阻,很多渔民直接亏了积蓄。今年开春好不容易盼来解封消息,大家伙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许多出口企业甚至提前招工备货。结果没想到,刚刚把货发出去,暂停的通知又来了。 渔民们的眼神里满是无奈。有人说,这种反反复复的出口政策,让他们的生活像走钢丝,随时可能掉下去。 但对于我国消费者来说,安全感要远比“新鲜感”更重要。近几年,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线下超市,进口水产的安全问题都成了舆论焦点。 社交网络里,关于进口海鲜是否“靠谱”的讨论热度一直不减。有人晒出检测报告,有人分享“避坑”经验,甚至有消费者专门研究各国的检测标准。 在这种全民“挑毛病”的氛围下,日本水产品如果不能做到每一批都合格,想要“赢麻了”根本不现实。 其实,真正让人关注的,不只是贸易数字,而是背后那条看不见的安全红线。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对进口食品的安全标准堪称世界一流水准。 过去十年,进口食品抽检频次逐年提高,违规产品“零容忍”。能做到这一点,靠的不是口号,而是一套严密的检测和追溯系统。日本政府其实也并非毫无对策。 面对突如其来的暂停,相关部门已经在考虑向我国提交更详细的检测报告,甚至邀请第三方机构来参与检测过程,增加数据透明度。 北海道、青森等地方政府也紧急加派人员,与出口企业沟通,督促大家自查自纠,防止再出纰漏。 可这些努力最终能不能换来市场信任,还得看下一步检测结果有没有问题。 不少业内专家分析,这次暂停进口,除了检测因素,背后也有复杂的外交环境影响。尤其是高市早苗等日本政客时不时的“放炮”,容易在敏感时刻引发连锁反应。 对日本水产企业来说,这种不可控的“外部风险”比市场风险还要难以预测。 有出口商坦言,哪怕把产品做得再安全,也无法完全规避政治和舆论的风浪。 有人甚至直接表示,未来几年,日本水产出口恐怕要把“安全”二字写进企业经营哲学里。 对我国来说,暂停进口并不是封死大门,而是给日本水产企业一个“自我检讨”的窗口期。毕竟,市场的最终选择权始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毕竟,舌尖上的安全,谁都不敢拿来做赌注。 到底是“安全”让我们守住底线,还是“合作”能打破僵局?这个冬天,留给日本水产品的机会,到底还有多少? 参考:新京报 中国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外交部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