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日韩身自贸区至今没有建成呢?其实原因有三点。一是日韩太高估自己。二是美国不允许。三是中国不是墨西哥。中国强墨西哥一条街。因为中国除了人力外,市场在中国,资源也在中国。而日韩觉得自己掌握高端产业,中国根本没有能力赶上。但是,事实上日韩的产业未来很有可能都被中国取代。 中日韩自贸区这个事儿,从2002年东亚峰会上第一次提出来,到现在已经谈了二十多年,轮次都搞了十六轮,可就是没落地。话说回来,这三个国家加起来经济体量占全球五分之一,贸易额也上万亿美元,按理说建个自贸区应该顺理成章,能带来贸易增长、供应链优化啥的。可现实就是卡在那儿,原因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就那几点。 先说第一点,日韩这些年总觉得自己在高端产业上领先一大截,比如日本的汽车、半导体,韩国的电子、造船啥的,以为中国短期内追不上。结果呢?谈判桌上,日韩老是纠结关税减让和服务贸易开放,担心一放开市场就被中国产品卷进去。举个例子,日本汽车产业本来是全球顶尖,丰田、本田啥的出口全世界,可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后,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超500万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国。日韩那边工厂开工率下降,工人失业率上升,本来以为高端技术护城河深,结果中国在电池、电机上快速迭代,价格还低。韩国三星、LG在显示屏和芯片上也类似,以前垄断OLED市场,现在中国京东方啥的份额越来越大。日韩谈判时总拖着高端制造业的让步,以为能保住优势,可数据摆在那儿,中国GDP从2010年的6万亿美元涨到2023年的17万多亿,研发投入全球第二,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一。日韩体量小,日本人口1.2亿,韩国5000万,国土也有限,资源依赖进口,而中国市场14亿人,内需拉动强劲。日韩高估了自己的持久力,低估了中国从低端到高端的爬坡速度,现在半导体领域,中国华为啥的在制裁下还搞出麒麟芯片,日韩的领先优势越来越薄。 第二点,美国不允许。这事儿明摆着,美国从战略上就不想看到东亚三国抱团。美国在东亚有同盟体系,日本韩国是关键棋子,驻军啥的控制力强。中日韩自贸区如果建成,贸易额能翻倍,供应链更紧,美国影响力就弱了。2010年代,美国推TPP,就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排除中国,拉日韩入伙,目的就是围堵中国经济圈。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更直接,搞贸易战,加关税,逼日韩选边站。日韩经济依赖美国市场,日本对美出口占总出口15%,韩国10%以上,加上安全同盟,哪敢轻易得罪。谈判过程中,美国通过外交渠道施压,比如2012年钓鱼岛事件后,美国公开支持日本立场,搅黄了三国关系。2019年,日韩贸易争端升级,韩国强征劳工赔偿案,日本限制出口半导体材料,美国在背后推波助澜,没让三国团结。拜登政府继续这套,搞印太经济框架,又拉日韩,排除中国。结果中日韩谈判从2019年后中断四年多,到2024年才重启,可进展慢吞吞。 第三点,中国不是墨西哥,中国强墨西哥一条街。这点关键在于经济结构不同。北美自贸区 NAFTA 为什么成?因为三国互补:加拿大有石油、矿产等资源,美国有大市场和技术,墨西哥提供廉价劳动力。贸易顺畅,分工明确。墨西哥人口1.2亿,经济体量1.4万亿美元,主要靠组装厂出口美国,依赖性强。可中国呢?体量巨大,GDP全球第二,市场消费力强,资源丰富,从煤炭到稀土啥都有,不光是人力成本低。日韩以为中国就跟墨西哥似的,只做低端组装,以为自己高端产业稳坐钓鱼台。可中国除了14亿劳动力,还有全球最大中产阶级市场,2023年零售总额超47万亿元,资源上铁矿石、煤炭产量世界前列。日韩国土小,资源贫乏,日本进口能源占90%,韩国类似,只能靠技术吃饭。 可中国在赶超,高端产业从手机到高铁,已取代日韩部分份额。比如高铁,日本新干线有名,可中国高铁里程4万公里,出口全球,性价比高。日韩谈判时总想保农业和轻工业,日本水稻、韩国水果啥的,怕中国产品进来卷死本地农民。可中国市场大,日韩产品在中国卖得好,2023年日本对华出口超1.3万亿日元,韩国超1万亿美元。三国经济重合度高,汽车、电子、钢铁啥的都竞争激烈,不是互补,而是抢饭碗。墨西哥对美国有天生依赖,文化上亲近,可中国人对日韩有历史记忆,中原文化影响深,日韩却总觉得自己技术优越。结果呢?中国产业升级快,日韩很多领域已被碾压,比如光伏,中国产量占全球80%,日韩早退出了。 未来,日韩产业被中国取代不是空谈,韩国造船订单虽多,可中国2023年造船完工量占全球一半以上。日韩体量小,没资源缓冲,农业轻工业一开放,就伤筋动骨。韩国人现在就对中国产品有怨气,农业游行啥的常见。要是自贸区建成了,日韩市场被中国卷空,离不开中国供应链,可现在没成,对日韩来说反倒是个缓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