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昨晚(11月19日晚)报道:“德国财政部长克林拜尔的中国行程接近尾声。这

观今言史啊 2025-11-20 15:36:31

德国之声昨晚(11月19日晚)报道:“德国财政部长克林拜尔的中国行程接近尾声。这是德国黑红政府上台以来,首次有内阁成员到访北京,克林拜尔的中国之行自然受到了德语媒体的格外关注。”   其实,这事也不难理解,德国如今自己在经济上压力山大,通胀、产业转移、能源转型,问题一大堆,而中国又是它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这样的背景下,财政部长亲自来访,怎么看都不像是一次普通的礼节性出行。   德国国内对这次访问的关注点,倒不是克林拜尔讲了什么,而是德国政坛里出现的新现象。   南德意志报就提到,现在德国政府里几乎人人都想证明,自己才是能搞定中国的那个人,这话听起来有点夸张,但回头看看过去几年德国对华政策的走向,也确实有那么点味道。   从前总理默克尔时代开始,中德关系一直以务实著称,可最近几年,德国国内关于对华政策的争议越来越多,尤其在“价值观外交”和“经济利益”之间的拉扯越来越明显。   这次克林拜尔来中国,说的是经济、投资、产业政策,但背后也代表了德国政府某一派的对华态度。   他并不是单纯来谈合作的,德国媒体自己也承认,他得在保证自己国家经济利益的同时,回应国内那部分呼吁“对华强硬”的声音。   莱茵邮报评论得很巧妙,说外交是一门艺术,尤其在中国这样的大国面前,得讲究分寸。说白了,既不能显得太软,又不能真撕破脸,既要谈生意,又要讲立场。   德国政府现在面临的尴尬处境就在这里,中国的经济规模早就和德国不在一个量级上了,不管是工业能力还是市场潜力,中国已经从当年那个“工厂”变成了“发动机”。   而德国虽然还保持着技术和品牌优势,但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明显不如以前牢固,这几年德国的汽车、化工、机械行业都在经历结构性调整,很多企业都在看中国市场的脸色吃饭。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政客当然不敢轻易得罪中国,但又怕在国内被批评“太软弱”,所以才会出现“人人争着说自己懂中国”的局面。   这其实也反映出德国对外政策调整的深层焦虑,经济全球化遭遇困境以后,德国像很多西方国家一样,开始重新审视和中国的关系。   但不同的是,德国跟中国的经济联系太深,已经不是简单说“脱钩”就能脱得了,尤其是在高端制造和新能源领域,德国企业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远超很多人想象。   这也是为什么财政部长这次访华,没有带什么高调的政治口号,而是更务实地谈合作、谈市场、谈稳定。   当然,德国媒体提到的另一个重点就是美德之间的关系,虽然这次访问主要是中德之间的事,但背后其实还牵动着美国的神经。   美国一直在拉拢欧洲盟友对华采取更强硬的立场,而德国作为欧洲经济老大,态度自然影响深远。   但就在美国施压的同时,德国企业却频频加码在中国的投资,这种“上头喊脱钩、下面忙合作”的双轨走势,在德国社会内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所以克林拜尔这次来中国,既是政府的一次外交尝试,也是德国政治内部各种声音博弈的一个缩影。   他要在北京表现得足够理性和稳重,同时回到柏林后,又得向国会和媒体交代清楚,这趟行程不是“向中国低头”,而是“为德国争取利益”。这中间的拿捏,说到底考验的是一个政治家的手腕和智慧。   如今的中德关系,早已不是过去那种“你买我卖”的简单结构,两国之间牵扯的不只是商品和资金,还有技术、规则、政治认同甚至国际秩序。   德国政治家现在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和中国打交道不能只靠道德口号,也不能完全听美国的,而是得找到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平衡点。这种平衡,并不好找。   参考资料:参考消息《“德国需要与中国对话” 外媒关注克林拜尔访华成果》  

0 阅读:210
观今言史啊

观今言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