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中国这么好,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都不喜欢我们?很简单,因为我们太贪婪,一开始是想吃饱饭,吃饱以后又想着吃好、吃营养、吃健康。 中国从1949年成立时的贫困落后,到如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路径始终围绕民生需求展开。最初阶段,粮食短缺是首要挑战。那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仅1132亿公斤,人均占有量不足210公斤,实际可食口粮更低。农业生产条件差,耕地分散,灌溉不足,导致产量长期徘徊在低位。进入1950年代,通过土地改革和水利建设,粮食产量逐步回升,到1978年达到3050亿公斤,人均水平接近400公斤。这标志着温饱问题初见曙光,但仍需应对自然灾害和生产力瓶颈。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积极性,1984年产量突破8000亿公斤,基本解决了亿万人的吃饭问题。这些变化并非天赐,而是通过政策调整和技术推广逐步实现的,奠定了后续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基础。 随着温饱实现,中国人的需求自然向更高层次延伸。从吃饱到吃好,肉蛋奶成为日常必需。1990年代,猪肉消费量从每人每年10公斤升至20公斤以上,鸡蛋从奢侈品转为早餐常客。进入21世纪,牛奶进校园计划覆盖数亿学生,酸奶销量年增10%以上。这反映出居民收入增长带来的消费升级,人均GDP从1978年的156美元跃升至2023年的1.27万美元。营养健康意识觉醒,推动有机蔬菜和低脂食品市场扩张,2023年有机农产品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养殖业随之转型,猪场从散户模式转向规模化,料肉比从3:1优化至2.5:1,减少资源浪费。这些转变源于国内市场拉动,并非外部强加,体现了民众对生活品质的正当追求。 这份追求直接影响全球资源配置,尤其是大豆市场。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大豆进口国,2023年进口量达9941万吨,同比增长11.4%,占全球贸易六成以上。主要用于饲料,支持肉蛋奶生产。过去,美国主导供应,出口中国占其总量的40%。但随着需求激增,中国转向巴西和阿根廷,2023年从巴西进口6995万吨,占比70%。这导致芝加哥期货大豆价格三年内下跌40%,美国农场库存积压,部分地区生产成本线被突破。欧盟乳制品对华出口增速从两位数降至个位,澳大利亚牛肉市场份额缩水。这些变化并非蓄意针对,而是市场供需自然调整的结果。中国通过多元化进口稳定供应,同时国内大豆产量升至2080万吨,种植面积达1.57亿亩,减少对外依赖。 经济崛起进一步放大这种影响。中国制造业全产业链布局,从纺织到芯片,自给率大幅提升。2023年,全球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产量超四成世界第一。高铁运营里程达4.5万公里,高速公路18.4万公里,5G基站占全球70%。这些成就源于长期投资和技术积累,如C919大飞机首飞、北斗导航全球覆盖、量子卫星发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五年全球第一,2023年达69610件,华为以6494件居申请人首位,比亚迪电动车销量世界第一。这些创新打破西方垄断,光伏产业出口挤压欧美份额,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一带一路倡议覆盖150多国,贸易额超2万亿美元。 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态度转变,可追溯到其崛起触及核心利益。历史上,西方通过殖民积累财富,控制全球资源分配。中国和平发展模式不同,靠内需和技术驱动,避免掠夺路径。2023年皮尤调查显示,多数西方国家对中国负面看法达历史高点,主要源于经济竞争压力。美国通过法案限制对华技术出口,欧盟调查中国电动车补贴,日本强化供应链本土化。这些举措旨在维护霸权地位,防范中国在全球治理中话语权上升。一带一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基建,如中老铁路年运量超3000万吨,雅万高铁开通后客流破百万。但西方媒体常以“债务陷阱”标签抹黑,忽略互利共赢本质。202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强调平等有序多极化,回应这些偏见,推动普惠全球化。 这种“不喜欢”本质上是新兴力量对旧格局的冲击。中国人均资源消耗从低位上升,但总量巨大,占世界人口近20%,耕地不足9%。为实现营养均衡,饲料粮占粮食消费40%以上,推动全球大豆价格波动。西方企业以往靠专利和资源垄断获利,如今面临公平竞争。2023年全球大豆库存消费比升至20.66%,供需宽松,但中国需求仍主导走势。类似地,能源转型中,中国光伏产能占全球80%,风电装机世界第一,助力气候目标,却被指“产能过剩”。这些指责忽略中国贡献,如2023年可再生能源投资超5000亿美元,减排效果显著。西方需反思自身历史,建立在殖民基础上的发达地位,正因中国模式提供替代路径而动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