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据媒体报道,美国方面突然宣布了对部分印度商品提高关税的举动。 这事不算突兀,反印度的声音在欧美已经积累一阵,最近又被贸易摩擦点了一把火。 硅谷这几年裁员不停,公开报道里提到,大量持工作签证的工程师被波及,其中印度籍占比不低,岗位竞争的火气就跟着上来。本土员工吐槽“圈子化”用人,把焦点对准印度人群体,舆论迅速压到同一个点。 公司内部的用人口径也被拿显微镜看,一些团队被质疑偏向同乡,连高层也被要求更透明。对照一下国内这边,很多企业近年加大校招和培训,尽量把岗位留给本地青年,减少外包依赖,思路更偏向稳运营。 能源这条线同样拉紧。俄乌冲突后,印度增加俄罗斯原油进口,这是海运和交易数据能看到的现实。美国社会对这类“各走各的路”不买账,情绪就更浓。往前翻,2019年双方在钢铝、农产品上互加征,印度对28项美国产品加税,文件都能查到,长期的磕磕碰碰没消停过。 芯片这两年也被反复提及。印度强调本地生产和技术落地,美国企业更谨慎,担心投入产出和技术安全。合作谈得多,落地慢,两边期待差距没法一下抹平。 这股风不是美国独有。英国和加拿大收紧签证与审核,官方发布里能看到门槛上调、名额压缩,移民端的压力直接传导到职场端,社会讨论绕不开印度人群体。 行业层面看,软件服务、外包和医药,印度企业渗透度高,美国资本圈这两年开始反思集中度和合规风险。把镜头挪回国内,整机与供应链在稳步上行,C919已投入商业运营,光伏、锂电的国际份额提升,这种“把硬货做出来”的路径能有效缓解外部情绪波动。 企业侧的应对也在变。更多公司重视本地化审查和现场交付,远程外包被压缩,平台上针对印度的负面信息增多,招聘流程更谨慎,背后是风险控制的常态化。 海外印度社群也在调整,更低调求职、更规范沟通,避免社交场合的隔膜和误解,先把工作稳住,把合规做细。 归根到底,是全球化分工在重新排列,岗位、订单和资格在不同人之间移动,情绪跟着流动,但最后还是会落回交付与质量。 下棋的节奏没变,谁的产品稳定、技术扎实、供应链能抗风浪,谁就能把节奏握在手里。 眼下这股风还会晃一阵,等产业重新配位、预期归位,噪音自然会降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