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媒体突然宣布了,有人到首相官邸附近举牌聚集,点名高市早苗,要

惜珊活泼柑桔 2025-11-21 18:17:16

果不其然。 日本媒体突然宣布了,有人到首相官邸附近举牌聚集,点名高市早苗,要她收回涉华表态并道歉。 镜头里能看清的细节不多,夜色里站着十来个人,手里举着牌子,喊口号的声音不算大。标题写“近百人”,但视频时长不到一分钟,镜头来回切,连队形都不完整。人数到底多少,得看现场统计,而不是靠标题给的感觉。 说到人数,东京大型街头行动不是没见过。2015年国会附近的反安保法案集会,媒体当时报道参与者不少,主办方和警方各有口径,但至少画面是一片人海。这次的规格和那次比,差距一眼就看出来,所以“近百”这种表述需要谨慎对待。 国内媒体对人群规模的呈现也有经验,体育赛事、节庆活动都会给出主办方报名人数和现场秩序说明。这类数字可核可查,出了偏差也能对照修正。对比之下,这次日本媒体的短视频更像是一个片段,缺少最重要的参与人数来源。 再看现场秩序,日本的警视厅遇到人群聚集通常会发布交通管制信息,提示地铁出口或道路封闭。现在公开渠道暂未见到针对这次官邸附近聚集的完整通报。没有权威数字支持,“近百”的说法就只能当作媒体口径,不宜当成定论。 被点名的高市早苗,是日本公众人物,曾在内阁任职,近年对华话题上立场偏强。关于她的支持率,网上流传的“82%”缺乏明确出处,不同机构、不同提问方式的民调结果差异很大。涉及具体数字,最好给出样本量、时间和问题设置,否则就容易把舆情当事实。 对照日本近年的舆情曲线,岸田内阁在2023年一度被媒体报道支持率跌至三成左右,之后也出现过回升。可见民意会随事件波动,用一个数字定性某人的“稳不稳”,风险很高。更何况,一段“十来个人”的视频,和“下台”这种强烈表述之间,中间还隔着很多事实环节。 再把传播链条捋顺:某卫视拿到一段现场视频,加了“围堵官邸”“近百人”的标题,平台再转发,读者情绪被带起来。这种信息走得快,但细节补得慢。观察这类事件,先看源头,再看补充,再看矛盾点,基本就能判断可信度。 中日之间的舆论对话,一句话就能起波澜。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多看两眼现场和数据。把数字、时间、地点这些基本信息弄清楚,再谈观点,才不至于被情绪牵着跑。 这次报道里,最关键的就是“多少人”和“谁统计”。没有清楚的统计,就别用“大规模”来形容;没有连续画面,就不要轻易判断趋势。把事实摆平,是讨论任何敏感话题的起点。 信息要准,态度要稳。看清画面、掂量数字、核对来源,再下结论,这一步不能省。把握住这根线,舆论场的噪音就很难把人带偏。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惜珊活泼柑桔

惜珊活泼柑桔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