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磋商无果后,中国开始上新手段,日媒大感不妙:连个和中国说得上话的人都找不到!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很多人以为,中日关系的“冰点时刻”总会靠一场磋商、几句场面话解冻,但这一次,双方桌面上的分歧没有被掩盖,反而被彻底摆上了台面。 11月18日,北京会谈现场的气氛与其说是沟通,不如说更像“公开评判”。中方代表一句“非常不满意”,已经无需再多解释。日本代表的沉默、低头,像是默认了局面的尴尬和无力。 过去中日每逢紧张时刻,总有一些“热线”或者沟通渠道能发挥作用。无论是经济摩擦、历史争议还是区域安全危机,到最后总有人能站出来做缓冲,哪怕是“打圆场”也好。 然而这一次,日本媒体的反应却很直接,“日本已经找不到能和中国说得上话的人了!”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日本政坛结构变化的真实写照。 日本政局最近风向突变,执政联盟内部重组,长期以来在对华事务中扮演“润滑剂”的公明党被边缘化。 新上任的首相更为强硬,外交辞令也非常激进,还死命不认错。以往日本还能通过公明党等渠道与中方维持某种程度的默契,关键时刻有人能当“传话人”,现在则成了“各说各话”,甚至找不到合适的“搭桥者”。 而中国的反应也没有丝毫迟疑。磋商无果的第二天,中国官方直接宣布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 外界习惯把经济制裁理解为“最后通牒”,但这一次中方的动作,更像是“亮牌”——你如果不尊重承诺、不正视分歧,那我们就用实际行动表达不满。 这已经不是中国第一次针对日本水产品下手。2023年福岛核废水排海风波后,中国就曾以环保为由暂停部分进口。但最近一度放宽了限制,给了日本“台阶”。 可惜,随着日本政坛右翼化,涉台言论愈发强硬,连“道歉”或“澄清”都成了奢望。中国这一次的禁令,已然是“讲理讲累了”。 日本渔业对此感受最深。2022年数据显示,中国是日本水产品的最大出口市场,占比高达22.5%。禁令一出,北海道、青森等地渔民首当其冲,直接影响到日本地方经济和民众生计。 日本农林水产省估算,如果禁令持续,全年水产品出口将大幅缩水。不要以为这只是经济账单,更深远的,是中国在实质上掌握了对日“软制裁”的主动权。 其实,经济牌只是开胃小菜。中国手里还有稀土出口、签证政策、旅游限制等“重锤”。尤其是高科技和新能源领域,日本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可谓命门所在。 如果中方动用这张牌,对日本制造业的影响远超过渔业。过去,外交摩擦往往止步于表面,现在的中日关系却已经进入“实打实比拼底牌”的阶段。 日本国内政治右转,涉华政策越来越激进,却缺乏有效的战略协调。政坛新贵们只会喊口号,缺乏务实的对华认知。 这种“自嗨”式的外交,最终只会把自己推向更加危险的境地。没有沟通渠道,等于“关掉了刹车”,一旦局势失控,后果难以预料。 这种局面,对普通人来说也绝不是遥远的国际新闻。航班减少、留学手续变慢、日货销量下滑,这些都是双边紧张带来的直接影响。 甚至,未来我们在超市买到的三文鱼、扇贝,可能都会因为政策变化而涨价或断货。对中国而言,强硬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要保持'战略定力。 外交的博弈,从来都不是“你快我更快”,而是谁能算准每一步棋,既能管控分歧,又能守住底线。 可以说,这一次中日磋商的破裂,已经是双方“摊牌”的信号。日本如果不调整对华政策,未来的制裁和摩擦只会越来越多。 你认为,接下来中日关系会如何演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