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2年,蜀汉黄权北上投魏,曹丕问他:“你是想学陈平还是韩信啊?”黄权答道:

武某人 2025-11-22 16:23:26

公元222年,蜀汉黄权北上投魏,曹丕问他:“你是想学陈平还是韩信啊?”黄权答道:“我哪配学古人,刘备待我不薄,无路可退,总不能去投吴吧?”没想到官职连升三级,直接开挂了。 黄权站在魏国都城洛阳城外,面对询问自己的曹丕,并没有回避。他知道,这句问话其实是试探。他若稍有逾越,就可能步韩信后尘;若太过谨慎,又未免让对方看轻。于是他表明态度,不求功名,只求自保。曹丕听罢,默默点头。 几日后,黄权官职连升三级,从羁押将军升至镇南将军,数月后便封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这一切来得太快,连魏国老臣都感到惊讶:一个蜀汉降将,何德何能,居然被如此器重?他们不知,曹丕早已洞察蜀汉战后的动荡,而黄权,正是那个能补上魏军南线缺口的关键人物。 事情的起点,是那场让蜀汉元气大伤的夷陵之战。 黄权当时负责镇守白帝城,替刘备防东吴偷袭。战败消息传来,他没有选择渡江回归,而是留守北岸。因为一旦他南下,必落吴军之手。他判断自己迟早会被俘,不如主动北上。他知道刘备不会怪他,自己也不想为东吴效力。就这样,他带着手下兵将,踏上了北上的路。 他的选择令曹丕感到意外。这位蜀汉名将不但带兵整齐,而且并未损毁物资,还严令军纪不扰民,举止之间皆为忠臣本色。 在曹丕眼里,这是个可用之才,更是削弱蜀汉、震慑东吴的象征。 然而,刘备没有追责,也未下诏斥责。相反,他命人安抚黄权家眷,赐田赐屋,不许外人议论。因为他知道,黄权若真要投敌,早已选了更容易的东吴,不会绕道千里投奔北国。 实际上,黄权早年并非军人出身。他是蜀郡人,以博学清正著称,初为郡吏,后被刘璋任命为从事。当刘备入蜀时,他曾劝刘璋早做打算,不要坐以待毙。刘备入蜀后,他识时务降刘,被任为护军将军,屡立战功。可以说,他是从政坛转战沙场的一类人。 他不求功成名就,但一生谨慎审时,忠诚稳重。即使最终投魏,他也没有反攻蜀地,更未主动作战。曹魏用他,是用其人不疑;他自处,是谨守分寸。 他去世多年后,蜀汉灭亡。黄权的儿子黄崇上书请求归葬故里,魏明帝批准此愿,并为其厚葬。这一举动在当时的魏国并不寻常。

0 阅读:234

猜你喜欢

武某人

武某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