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陕西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国家得20元,44年后博物馆找上门:你捐的是国

武某人 2025-11-22 17:23:22

1968年,陕西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国家得20元,44年后博物馆找上门:你捐的是国宝,价值不可估量!特意邀请您来领奖!》 陕西咸阳的一个小村庄,十三岁的少年在放牛回家的路上,无意间挖出了一块泛着光泽的白玉石块。他小心擦去泥土,露出兽形钮与篆刻印文。那是一块造型古朴、线条严谨的玉印。 他没多想,把这东西带回了家。父亲见状,神色顿变。他年轻时曾协助文物普查,见多识广,一眼认出这不是普通玉器。更令他在意的是,这块玉印出土之处,正位于汉代帝陵长陵东侧不远处的狼家沟。那是吕后陵的方向。 第二天一早,父子二人将玉印交给文物部门。专家组反复比对印文风格、材质、出土地层,最终确认:这是西汉吕后专用的皇后玉玺,极有可能是西汉初期皇家随葬品。在此前的考古发现中,从未出现过明确刻有“皇后之玺”字样的实物,此件一出,立即轰动考古界。 鉴定结束后,工作人员提出给予奖励和证书,但父子俩坚持不要,最后只象征性地收下了20元作为车马费。这枚玉玺被迅速送入馆藏保护,并作为重点文物之一妥善收藏,后长期陈列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中。 时间转眼过去了44年。 2012年,陕西文物保护基金会整理馆藏旧档时重新翻阅到了这件文物的捐赠记录。经过多方查找,他们找到了当年那个少年,如今的中年农民。工作人员亲自登门拜访,告诉他这枚玉玺如今已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是国家一级文物,历史价值难以估量。 听完说明,他沉默了许久,只轻声说了句:“那是国家的东西,交给国家是应该的。” 基金会坚持邀请他前往西安参加表彰大会。他一身普通装束,站在领奖台上,接过“文物保护杰出个人”证书时显得局促不安。面对媒体采访,他也只是反复强调:“是个中国人,碰见这种事,就该这样做。” 这个人叫孔忠良,1955年出生在陕西咸阳市。那年他刚上小学六年级,村子地处汉长陵遗址旁,孩子们捡到陶片、箭头拿去换零花钱是常有的事。可谁也没想到,这一次他捡到的,竟是国宝。 父亲孔祥发是大队会计,识几个字,接触过一些文物普查项目。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能做出无偿上交的决定,是因为他知道,这样的东西应属于全体人民。 几十年来,孔忠良一直务农,住在村里老宅,生活平静节俭,从未对当年的决定后悔半分。每年他都会带着孙辈去博物馆看看那块玉玺,站在展柜前默默望上一会。 这块“皇后之玺”填补了中国汉代玺印制度的实物空白,实证了文献记载中关于西汉皇后印制的规范与等级。但比玉玺更珍贵的,是当年那个孩子和他父亲,在没有法律约束、没有奖励承诺的前提下,出于朴素信念做出的抉择。

0 阅读:0
武某人

武某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