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火烧圆明园是八国联军干的,其实这是个误区,真正纵火的是1860年的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只是后来"补刀"。 不少人聊起圆明园被烧,张口就说是八国联军干的,这个说法真得掰扯清楚,实打实放火烧了这座园子的是1860年的英法联军,八国联军是40年后才来的,顶多算"补了一刀",把没烧干净的再糟践了一遍。 这事得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说起。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借着换约的由头打进北京。那会儿咸丰皇帝早带着后宫逃去热河,留弟弟恭亲王在北京收拾烂摊子。10月6日,法军先摸到圆明园,20多个守园太监拿着大刀长矛拼命,领头的任亮带着人往火里冲,最后全烧死在贤良门。 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时,完全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座占地三百多公顷的皇家园林,汇聚了中西建筑艺术的精华,到处是奇珍异宝。法国军官德凯鲁在日记里写道:"看见那些精美绝伦的瓷器、丝绸和珠宝,我们就像闯进了阿里巴巴的宝藏。"士兵们开始还保持着军纪,没过多久就彻底失控了。他们用刺刀划开丝绸屏风,把瓷器往口袋里塞,实在拿不走的就随手砸碎。 抢劫持续了整整三天。有个英国士兵回忆,他们用骡车往外拉运宝物,车队排出去好几里地。法国人更绝,把乾隆皇帝收藏的青铜器直接搬上运输船。有个叫皮埃尔的法国兵往家寄了十几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中国字画和玉器。这种明目张胆的抢劫,放在今天简直难以想象。 10月18日,英军指挥官额尔金下令放火。三千多名英军士兵提着火把,在圆明园各处同时点火。黑烟笼罩了北京西郊,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有个当地老人后来回忆,那几天北京城的天空都是血红色的,空气中飘着灰烬,像下了一场黑雪。 这场大火不仅烧掉了圆明园,更烧掉了清王朝最后的脸面。恭亲王奕䜣躲在长春园,眼睁睁看着浓烟滚滚,在奏折里写道:"目睹此状,心如刀绞。"可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收到消息,居然还有心思听戏。这种反差让人唏嘘,皇帝不在乎祖宗基业,倒是那些太监宫女,拼死保护这座园子。 说来讽刺,英法联军烧圆明园的借口是"报复清军虐待俘虏"。实际上被俘虏的39人里,只有18个没能活着回来。这点伤亡就要烧掉一座世界级的园林,明摆着是找茬。额尔金在日记里透露真实想法:"要给中国人一个永远忘不掉的教训。" 四十年后的1900年,八国联军确实又来祸害过圆明园。不过那时园子早就破败不堪,他们只能把残存的建筑再拆一遍,把地基里的石头都扒出来运走。现在圆明园遗址那些坑坑洼洼,多半是八国联军"补刀"的结果。 我去年秋天去过圆明园遗址,站在大水法残骸前,还能想象当年的惨状。有个北京老大爷说,他小时候常来这儿玩,那会儿还能找到雕刻精美的石构件,现在都保护起来了。这些石头要能说话,该讲出多少心酸往事。 把火烧圆明园的账记在八国联军头上,这个错误挺值得琢磨。或许是因为近代中国遭受的侵略太多,老百姓把苦难都记混了。就像我爷爷那辈人,总把各种国耻日搅在一起。这种记忆的模糊,反而说明那段历史给民族带来的创伤太深太重。 话说回来,现在有些西方博物馆还堂而皇之地展出当年从圆明园抢走的文物。大英博物馆有个乾隆玉玺,就是法军司令孟托邦带回去的。每次看到这些,就想起那句话:"强盗抢了东西,还要摆在自家客厅炫耀。" 记得在圆明园展览馆看到过一张老照片,是德国人1901年拍的。照片里几个德国兵坐在谐奇趣遗址上喝酒,把抢来的官帽顶在刺刀上取乐。这种画面比任何文字都更能说明,什么叫国弱被人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