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打,就抹去,不要不痛不痒的,将来留给后人的祸根。 要不,就不要打。 这话听起来狠,却像老中医扎针——一下子戳到穴位上。战场不是小孩过家家,不能今天脑袋一热拍桌子,明天又怕疼缩回去;更不能这边导弹升空,那边赶紧发声明“点到为止”。真要动手,就得像割阑尾,一刀剜干净,别让后代隔三岔五发炎阵痛;不想流血流汗,那就把桌子擦干,把账算清,把脾气摁住,别轻易掀桌布。 先说“抹去”。什么叫抹去?不是把城市炸成月球坑,也不是把平民赶尽杀绝,而是把对方继续挑衅的能力、胆子、资源,一次性打到清零。就像当年对越反击战,攻下老街、谅山,把工业基础、军事要塞、运输动脉统统拆掉,让对方十年缓不过劲——这就是“抹去”的样板。留下一片瓦?可以,但得是那种只能盖民宿、不能再建兵工厂的瓦。否则,今天停火,明天他舔舔伤口,又敢跳出来喊“重振旗鼓”,后人就得替我们挨第二回子弹。 再说“不要打”。这可不是怂,而是算账。一算经济:一枚巡航导弹几百万美元,一艘航母几百亿,炮弹一响,黄金万两,烧的都是纳税人的钱。二算生命:前线倒下的是十八九岁的少年,后方破碎的是千家万户。三算民意:键盘上喊打喊杀容易,真要让自家孩子上战场,多少人得连夜改口?四算国际:制裁、封锁、外交孤立,哪一个不是勒在脖子上的绳?账算完,如果还是觉得“非打不可”,那就别再犹豫,直接切换到“抹去”模式,别再搞什么“警告、抗议、象征性空袭”的折子戏,观众腻,演员累,还白搭人命。 有人担心:下手太狠,国际舆论怎么办?别忘了,舆论向来只认结果,不认过程。你把对手打到十年不敢吭声,自然会有人替你写“正义必胜”;你打得半半拉拉,今天炸个雷达,明天留条生路,后天他反击平民,舆论立刻转头骂你“滥用武力”。例子摆在那儿:同样的反恐,一家把对手打到散沙,一家今天炸明天谈,结果一个被夸“铁腕”,一个被批“越反越恐”。战场没有“中庸”,只有“输赢”。 又有人嘀咕:抹去式打击,会不会牵连平民?这就要看技术,更要看决心。精准武器、斩首行动、网络瘫痪、金融锁喉,都是“砸碗不砸锅”的办法。把指挥系统切成聋子瞎子,把军工资金链掐成死账,把交通枢纽炸成瘫痪,比盲目轰楼更有效,也更人道。关键是:心里得绷着一根弦——要么不动手,动手就别给对手留翻盘的后路。留下一点火星,后患就是燎原。 说到后人,最该警惕的就是“半吊子战争”。当年一战结束,德国被削得不够狠,二十年后希特勒上台,变本加厉;二战后,盟军把德国拆成四块、工业清零、纳粹体系连根拔,才有七十多年和平。半疼不痒的惩罚,就是给野心家留剧本:伤口好了,故事就又开始。对后人最大的负责,不是“少破坏”,而是“别留祸根”。让他们在和平里长大,而不是在“父辈没打完的仗”里继续流血。 当然,不打永远是选项。桌子没掀翻前,外交、经济、文化、科技,都是“软刀子”。把对手的经济命脉绑在我们的产业链上,把它的周边国家拉进我们的朋友圈,把它的民意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煮软”,让它想跳也跳不起来。这不是“怂”,是更高明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但如果软刀子割不动,对手执意要把战争强加给我们,那就别再犹豫,直接上“手术刀”,一刀割干净,别再让后人陪绑。 最后,把话放这儿:和平不是求来的,是打出来的,或者不打出来的。打,就抹去;不打,就谈透。最怕的是卡在中间,今天扔块石头,明天丢颗炸弹,后天又坐下来握手,把战争当连续剧拍,把士兵当群众演员用。那样的烂尾戏,观众是后人,票价是鲜血,我们付不起。 一句话:要么让对手彻底趴下,要么让自己彻底站稳,别给后人留一颗定时炸弹。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