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老照片,这张照片拍照于1949年,母亲1947年从山东招远参军,跟随着部队

可爱卡梅伦 2025-11-25 08:32:01

母亲的老照片,这张照片拍照于1949年,母亲1947年从山东招远参军,跟随着部队从山东一直打到云南,又从云南坐上北上的列车到丹东,随后就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了鸭绿江。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是部队打过长江到了南京部队休整,都发了新军装。部队组织照相,规定每人可以照两张照片给家里报平安,于是我母亲的第二张照片就是和这位战友照了一张合影。别看她们是女儿身,但是一点不比男兵差,虽然军装不如现在的靓,但是仍然展现出女兵的风采。如今母亲96岁了, 照片里,母亲斜戴军帽,刘海被风吹得乱飞,却掩不住那双带笑的眼睛。战友比她矮半头,挽着她的胳膊,两人肩膀一样宽,一样挺。背景是南京夫子庙的牌坊,被炮火熏黑的边角还留着,可姑娘们一笑,就像给残破的城市刷了层亮漆。那年,她们二十出头,枪比人高,背包压弯了腰,却没人喊累——怕喊一声,真就垮了。 母亲常说,照完这张相,她把第一张寄给了外婆。信里只有一句话:“娘,我还活着,别哭。”第二张没舍得寄,一直揣在贴身口袋里,过鸭绿江时,被汗水浸得发了毛,人却没事——她说,是照片替她挡了子弹。后来我们笑她迷信,她瞪眼:“你们懂啥?那是护身符!” 从南京到云南,她们是走路加坐船,脚底水泡一层叠一层,晚上用针挑破,第二天继续蹦。母亲个子高,被分去抬担架,四人一组,山路陡,前面人跪,后面人爬,膝盖磨得血肉模糊,也不肯换人——“男兵能抬,凭啥我们抬不动?”到了云南,部队发新鞋,她舍不得穿,把旧鞋刷了刷,留给当地一个放牛娃,“人家光脚放牛,咱有鞋,就得给。”结果过鸭绿江时,她穿着新鞋,鞋底却冻得像铁板,一走一滑,干脆脱了,光着脚跑,脚底板裂的口子,回国好几年才长平。 朝鲜的冬天,冷得邪性。母亲和战友们挤在猫耳洞里,一条毯子盖五个人,半夜有人喊“换边”,大家齐翻身,像烙饼。吃的是什么?一把炒面一把雪,炒面里掺着玉米粒,嚼得牙酸,就盼着哪天能啃个热土豆。可即便这样,她们还偷着乐:男兵连玉米粒都没有呢!母亲最爱显摆的“战功”,是半夜摸黑去河边打水,回来路上踩到“咔嚓”一声,以为是树枝,天亮一看,是支冻硬的钢笔——“咱也缴获了‘洋笔’!”她笑得眼角褶子堆成山,我们却听得想哭。 战争结束,母亲随部队回国,在丹东留守。她把那支“洋笔”上交,领导说“留着吧,纪念”,于是她拿它给家里写了第一封信。信里没提苦,只写:“娘,我胖了,顿顿有馒头。”其实,她体重掉了二十斤,军装裤腰叠了三叠,用别针别着。后来转业,她把钢笔别在胸前,像枚勋章,走到哪儿带到哪儿,连我们小时候偷出去玩,她都不忘喊:“别把笔弄丢了,那是战友的命!” 母亲九十六了,耳朵背,眼还尖。看电视,一见穿军装的,立马挺直腰板,像回到二十岁的战场。我们逗她:“妈,你现在还能扛枪吗?”她撇嘴:“扛不动枪,扛得动你们!”一句话,把全家逗笑。可笑着笑着就红了眼——她扛的何止是我们,是整整一代人的太平。没有她和战友们光着脚跑过的冰河,哪有我们今天穿着棉拖在暖气房里刷手机的日子? 我把老照片翻拍,传到网上,配文只有一句:“这是我妈,也是所有扛过枪的女兵。”评论区炸了——“奶奶好飒!”“向英雄致敬!”“原来‘巾帼’不是形容词,是动词!”母亲看不懂,却乐得合不拢嘴:“这啥‘抖抖’?比电台还热闹!”我教她点红心,她手指哆嗦,一下点成“举报”,急得直拍桌子:“哎呀,咋还给战友告状呢!”我们笑得眼泪横飞,她也在笑,像照片里那个二十岁的姑娘,从未老去。 有人问:发这些图,为了啥?为流量?为点赞?不,为记住。记住那些没留名的女兵,记住她们没寄出的照片,记住她们把“活着”当礼物寄回家的年代。记住,才配拥有;拥有,才配传承。今天,我们穿新衣、吃外卖、喊“躺平”,可别忘了,有人替我们“躺”过战壕,“平”过荆棘。她们不说苦,我们更不能忘苦。 母亲常说:“别把我当英雄,我就是个当兵的。”可我知道,她不是“就是”,她是“正是”。正是无数个她,把“女兵”两个字,从性别变成了勋章,从身份变成了历史。如今,她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里的阅兵式,颤颤巍巍举起右手,敬了个不太标准的军礼。我举起手机,拍下这一刻,发到网上,配文:“敬礼的人,也曾被敬礼。”评论区里,一片“接敬礼”的表情包此起彼伏,像一场迟到的检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6
可爱卡梅伦

可爱卡梅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