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终究还是说出了震惊世界的大实话!11月20日,纽约时报刊文直言,中国不光顶住了美国全方位的经济施压,还凭着在美国依赖的全球供应链里的主导地位,用更有威慑力的反制手段成功反击,而经历数十年产业空心化的美国,没做好准备不说,压根没心思也没实力给出像样回应。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11月24日,咱刚官宣对日本核矿产的资源限制,其实对美国的相关反制早就在路上了,只不过没大张旗鼓。 就说新能源这个美国最眼馋的领域,《纽约时报》11月22日自己报道,巴西COP30峰会的各国领导人专车,全是中国比亚迪的电动车,连卢拉总统都坐着比亚迪亮相,本身就是对美国的一记耳光。 美国不是想搞“清洁技术脱钩”吗,可全球70%的光伏组件是中国造的,60%的风电装备出自中国工厂,11月工信部发布的产业报告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完整度达到95%,从电池原料到整车制造,每一环都攥在自己手里。 美国去年喊着要建本土电动车工厂,结果11月21日的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PMI初值降到51.9,比预期还低,新订单增长放缓,成品库存却堆成了山,连特斯拉德州工厂,都因为缺中国产的电池组件减产。 这哪是所谓的“脱钩”,简直是把自己的脖子往中国的产业链上套。 更狠的是中国在关键矿产上的话语权,11月15日工信部明确,中国稀土加工产量占全球90%,锂、钴等新能源矿产的冶炼技术更是独步全球。 美国想搞新能源转型,绕不开这些矿产,可他们自己的稀土加工厂早在2002年就关了,现在要重新建,没个三五年根本起不来。 11月美国能源部偷偷找中国企业谈采购,被咱按规矩卡在审批环节,《纽约时报》说美国“没实力回应”,这话没掺半点水分,总不能让特朗普政府拿着选票去换稀土吧。 至于美国所谓的“全方位施压”,早成了笑,前几年加征的关税,最后全转嫁到美国消费者头上。 而中国对美出口额稳中有升,占外贸总额的16.5%,那些喊着“中国离不开美国市场”的人,怕是没看清谁更依赖谁。 之前美国商务部长访华时,嘴上硬撑着“维护供应链安全”,背地里却带着一堆美国企业老板求合作,这出“软硬兼施”的戏码,早被《纽约时报》看穿了,美国企业离不开中国的市场和产业链,政府的施压不过是政治表演。 这话戳中了美国的痛处:数十年产业空心化,把工厂都搬到国外,留下一堆空壳子,现在想重建制造业,哪有那么容易。 11月美国制造业协会的报告承认,美国工厂的熟练工人缺口超过200万,连基础的芯片封装都得依赖中国台湾地区,更别说高端制造了。 反观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已经占全球比重达到30.2%,连续14年居世界第一,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40%以上产量全球第一,这种实力差距,不是美国喊几句“制造业回流”就能补上的。 《纽约时报》还提到中国“更有威慑力的反制手段”,毕竟咱已经修订《关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把钨、锡、锑这些美国军工急需的矿产纳入管控。 美国F-35战机的发动机叶片,就得用中国产的高纯钨,要是咱们收紧出口,美国的战机生产线就得停摆。 还有稀土永磁材料,美国的导弹制导系统离不开它,11月美国防部一份内部报告慌慌张张说“库存只够支撑18个月”。 这就是中国的底气,你卡我脖子的领域,我早突破了;我卡你脖子的地方,你连替代方案都没有。 有人可能会说,美国不是有盟友吗,可欧洲现在自身难保,11月欧盟的制造业PMI才43.8,还在收缩区间,日本11月对华出口下降8.7%,早就离不开中国市场。 《纽约时报》就是怕美国民众看清真相:所谓的“经济施压”,压的是美国自己的企业,反制的是美国的就业,而中国早把主动权握在了手里。 咱不是故意要卡谁的脖子,是美国先搞贸易保护主义,先挥舞制裁大棒,现在中国的反击,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11月20日的中美经贸磋商,咱们的代表说得明明白白:“合作共赢才是正道,搞脱钩断链没有出路”,这话是说给美国听的,也是说给全世界听的。 《纽约时报》的报道,早已经暴露出了美国精英阶层的焦虑,他们终于发现,那个曾经可以随意拿捏的中国,已经成了全球产业链的压舱石,而美国自己,早就把工业根基刨空了。 这不是中国的错,是美国自己选择了“金融空转、产业外移”的路。 现在中国用实力证明,施压没用,反制有效,美国要是还不清醒,继续在错误的路上走下去,迟早得为自己的傲慢付出更惨痛的代价。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