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台儿庄战役,16岁的“狼兵”韦容松正在巡逻,途中他碰到了由6名日军组

孔甲丙今说史 2025-11-25 18:01:21

1938年,台儿庄战役,16岁的“狼兵”韦容松正在巡逻,途中他碰到了由6名日军组成的特工队,他决定干掉他们! 韦容松出生在广西一个普通家庭,从小接受基础教育,学习文化知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15岁时决定参军,离开家乡步行到南宁征兵点。面对招兵军官,他声称自己是孤儿,无人抚养,以此通过审查。部队收编他后,提供军服和基本装备,他加入桂军序列。部队北上途中,他与其他士兵挤在火车车厢,经历长途跋涉。到达淞沪战场,他先从事后勤,如搬运物资,在泥地中扛箱子。战场环境艰苦,他逐步适应枪炮环境。一次战斗中,一名老兵在掩护他时被日军刺刀击中,当场阵亡。这件事让他接触到战场的残酷现实。他从老兵那里学到一些作战技巧,如如何持枪射击。父亲在离家时给他一张纸条,他一直携带在身。 入伍后,韦容松随部队转战多地,积累作战经验。1938年初,部队抵达徐州地区,他编入第48军。军中生活简单,他每天维护武器,检查弹药。广西士兵以坚韧闻名,韦容松虽年轻,却表现出不俗耐力。他参与小规模战斗,学会辨识地形和夜间行动。部队中,他与其他士兵分享食物,讨论战况。淞沪经历让他从新兵转为能独立任务的战士。父亲的纸条内容提醒他抗日目标。他在军中逐步成长,适应集体纪律。广西狼兵传统影响下,他继承了这种战斗精神。部队整编时,他获得认可,继续前行。 韦容松的背景反映了当时广西青年参军潮。许多少年像他一样,瞒报年龄加入军队。桂军在抗战中发挥作用,韦容松是其中一员。他从家乡到战场,跨越千里,体现普通民众的抗日决心。军中训练虽简陋,但他通过实战进步。老兵牺牲事件让他明白团队重要性。他携带的纸条成为个人动力。部队转移时,他跟随大队,经历行军考验。台儿庄前,他已参与多次行动,熟悉敌情。 台儿庄战役期间,韦容松接到命令,独自外出查探失踪侦察班情况。他携带步枪和手榴弹,沿路径前进。途中发现本部队士兵尸体,伤口显示近距离袭击痕迹。他听到前方日语声响,接近观察。敌人围坐火堆,穿国民党军装,但装备暴露日军身份,如白色布条和特定武器。距离约20步,他评估自身装备有限。敌人吃完食物后,五人休息,一人站岗。他等待时机,拉开手榴弹投掷。四声爆炸后,他上前检查,一名残存敌人被补枪击毙。整个过程短促,他缴获部分武器返回。 韦容松的行动基于即时判断,避免敌人进一步威胁。他使用手榴弹作为主要手段,爆炸造成敌人伤亡。补枪确保无生还者。这体现了战场上的果断决策。日军特工队伪装意图渗透,韦容松发现细节如手雷和步枪类型。行动后,他扛回两支枪支,向长官报告。事件传播迅速,士兵给他起外号。广西狼兵以勇猛著称,这件事符合该群体特点。 韦容松孤身消灭特工队,体现了抗战中个人作用。敌人六人,装备齐全,但他利用夜色和突然袭击取胜。手榴弹投掷顺序连续,爆炸连响。检查现场时,他确认敌人状态。返回营地时,天已微亮。这次行动避免了更大损失,体现了情报及时性。部队中,这样的孤胆事迹激励士气。 后续发展中,韦容松的事迹在军中流传,他获得狼崽子称呼。部队继续作战,他参与防御任务。几个月后,部队移防武汉地区。武汉会战中,他所在小队推进。敌方投掷炸弹,他扑身压住,爆炸导致牺牲。年仅16岁,他未能归家。战友清理遗物,发现干粮和纸条。纸条内容与抗日相关,被血迹浸染。 韦容松牺牲后,事迹被记录。台儿庄战役纪念馆陈列他的画像和弹壳。每枚弹壳对应一名敌人。纪念馆展示反映抗战历史。韦容松代表了少年士兵群体。他们在战争中贡献力量。广西士兵在多场战役中表现突出。韦容松从台儿庄到武汉,短暂生涯充满战斗。

0 阅读:61

猜你喜欢

孔甲丙今说史

孔甲丙今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