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太原兵工厂的刘贵福,听说八路军打了胜仗,就带16个工友投奔八路军,谁料这一去,就让他成为了青史留名的大功臣! 刘贵福的早期职业路径反映了那个时代军阀混战下匠人们的生存状态。他在冯玉祥部队学到基本枪械原理,在孙殿英部队通过比赛证明改造能力,在阎锡山工厂处理汽车部件。这些岗位让他接触到进口和国产武器的差异,学会了用有限材料改进设备。1930年代初,他还短暂在河南兵工厂工作,参与弹药生产,提高了精度控制技能。他的升迁依赖于实际表现,而不是背景关系,这在当时军工系统中较为常见。加入太原兵工厂后,他负责大规模装配线,管理工人分工,确保枪支出厂质量。这些积累让他在抗日初期成为稀缺人才,他的路径也体现了底层工人通过技能求生的现实。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张家口失陷,刘贵福所在太原兵工厂解散,他和工友们背起工具箱南下撤退。到风陵渡河边时,他们看到八路军部队渡河。干部赵国强走近讲述八路军胜利战况和延安需要技术工匠。刘贵福听后晚上找来15名工友,商量加入事宜。次日他们将扳手和锉刀拆散塞进柴捆伪装,出发北上。路上日伪军设卡,他们白天藏山洞啃干粮,晚上摸黑前行。一次过封锁线,伪军检查后放行。他们翻山岭趟小溪,摘野果充饥,喝山泉解渴,坚持1个多月抵达临汾刘庄八路军办事处。彭雪枫和杨立义握手欢迎,安排马车护送北上。1937年12月到延安,他们分配到延安东8公里柳树店兵工厂。刘贵福走进窑洞车间。朱德前来探望,批准每月28块钱津贴。刘贵福坚持用钱买工具,表示要做出好枪。1938年3月工厂迁安塞县茶坊村,改名陕甘宁边区机器厂,他任东厂厂长,负责修枪。 投奔八路军的路程考验了刘贵福和工友们的耐力,他们携带的工具成为关键资产。在延安初期,刘贵福专注于维修缴获武器,处理三八式和汉阳造的零件互换问题。他的津贴虽高,但全用于采购材料,这体现了军工资源的紧缺。陕甘宁边区机器厂的搬迁是为了避开敌机轰炸,他在那里组织工人分工,修复损坏枪支。1938年冬季,日军飞机轰炸延安,无高射武器,刘贵福领工友绘图改马克沁机枪,用废弃铁轨切钢材,转动改装架子,确保连发顺畅。一个多月后,第一挺高射机枪架起,日机被击中坠落。这次成功提升了延安防空能力,也让刘贵福的技术得到认可。他的工作从维修转向初步设计,适应了边区条件。 刘贵福到延安后的贡献逐步扩大,他不仅修枪,还参与设备改造。陕甘宁机器厂缺少电力,他用人力摇轮驱动机器,生产弹药。1938年12月军工部令产步枪,他与孙云龙合作,融合经验造马步两用枪,带折叠三棱刺刀。1939年5月陕甘宁工业展,无名式马步枪展出获一等奖,他被评为一等劳动英雄。这些活动让他从技工转为设计师,枪型设计考虑了山地作战需求,缩短枪身提高机动性。刺刀设计借鉴了多种武器优点,按扣弹出速度快于日军三八式。这款枪的展出标志着八路军自制武器的起步。 1939年6月八路军军工部成立太行山区荔县上茶峪村,10月刘贵福到,任技师、黄崖洞兵工厂副所长。1940年4月工厂产枪不统一,他改进无名枪,融合捷克、三八、中正、汉阳优点,用不全设备,人摇大轮供动力,缴获钢轨做材料,磨盘钻枪管,纺车拉膛线,提高淬火硬度。枪身短不到1米,重3.36公斤,总长超日枪,刺刀弹出快,无反光刃。从设计到检验标准化。1940年8月1日他扛原型去总部,彭德怀练习刺杀动作,命名八一式马步枪,下发图纸统一生产,太行厂质量产量最高。1940年10月首批枪给129师386旅,关家垴战斗日军见刺刀弹出快,常未装好就中招。 黄崖洞兵工厂的生产条件艰苦,缺少煤就烧木炭,钢材短缺时拆敌铁路。刘贵福的八一式步枪产量从1940年9月到1945年为主力产品,总产超过1万支。该枪使用7.92毫米弹药,兼容多种来源,提高了部队补给效率。1941年黄崖洞保卫战中,工厂工人用自制武器抵抗日军扫荡,确保生产 continuity。战后,刘贵福继续优化枪型,调整膛线以减少卡壳。1945年后,他参与晋冀鲁豫军区军工重建,指导新厂设立。这些努力支撑了抗日后期的作战需求。 新中国成立后,刘贵福任华北军工局二工具厂厂长、党支部书记,后一弹药厂厂长,国营342厂第一厂长,五机部七局主任工程师,指导枪弹生产,继续穿油污工作服,与工人席地吃饭。1950年代他调到东北工厂,参与五七式步枪改进,调整膛线角度减轻战士负担。1966年他重病住院,让儿子带五七式步枪图纸到床边,指点调整。他的工作生涯从抗日延伸到建国军工现代化,设计影响了后续武器如56式半自动步枪的刺刀系统。9月3日病逝,骨灰安放八宝山革命公墓,部分撒黄崖洞旧址。他的遗产包括人民兵工自主研发的传统,从土法上马到工业化生产。 刘贵福的后期贡献体现了军工从手工到机械化的转变。他在东北工厂管理大规模生产线,确保弹药质量标准化。1950年代参与国家军工项目,推广八一式经验到新枪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