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2000多名中国警察,被6个日本兵押往南京城郊屠杀!有人说:“如果有

孔甲丙今说史 2025-11-25 20:01:56

1937年,2000多名中国警察,被6个日本兵押往南京城郊屠杀!有人说:“如果有一个警察反抗,就不会团灭!”可如果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就知道这样的说法太过天真…… 伍长德1908年出生于江苏邳县一个普通家庭,早年随家人迁居南京,生活条件一般。他从小接受基础教育,成年后进入南京警察局,从事交通管理工作,主要负责城区道路秩序维护。1930年代南京作为首都,城市交通繁忙,伍长德每天巡视街头,处理车辆违章和行人纠纷。他身穿标准警服,配备基本工具如警棍,偶尔参与大型活动安保。工作稳定让他养家糊口,娶妻生子,但收入有限,家庭负担不轻。随着中日关系紧张,1937年夏季起,南京氛围变化明显。伍长德单位加强警戒,他参与多项准备,如检查可疑人员和协助物资运输。那段时间,他连续加班,身体渐感疲劳。11月,日军逼近,政府下令疏散民众,伍长德负责指挥部分路段撤离,引导居民有序离开城区。 南京保卫战爆发后,伍长德所在部门转为辅助角色,帮助运送伤员和维持后方秩序。炮火声不断,他目睹城市破坏增多。12月初,战况恶化,他送走父母妻子和大儿子,自己留守家园,继续履行职责。城破前,他更换便装,试图避开搜捕,但日军进城后迅速展开抓捕行动。伍长德在街头被日军士兵拦下,搜身后押入临时关押点。那地方挤满类似人员,日军不时施加暴力,导致多人受伤。他在那里待了几天,食物短缺,体力下降明显。关押期间,日军以各种借口筛选俘虏,伍长德作为前警察被视为潜在威胁,列入转移名单。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开始大规模搜捕中国男子,包括军人和平民。2000多名警察多为交通和治安人员,装备简陋,早被解除武装。他们几天未得充足食物,身体虚弱,难以组织行动。日军士兵以发放良民证为名,诱导这些警察集合,实际是为屠杀做准备。6名日军负责押送,手持步枪和机枪,分布队伍周边监视。队伍从城内出发,向郊外护城河方向移动,途中多名警察因体力不支落后,被日军粗暴推回。 押送过程中,日军保持警惕,枪口随时对准人群。曾有警察试图脱离队伍,但立即遭射击击毙,此举震慑其他人。队伍行进数公里,抵达城郊河边时,日军已预设埋伏点,多名士兵从隐蔽处出现,架设机枪阵地。警察被分成批次,推向河岸位置。第一批百余人被迫跪下,日军开火扫射,造成大量伤亡。士兵随后上前,用刺刀检查剩余人员,确保无人存活。第二批推进时,类似程序重复,枪声持续响起。 屠杀持续数小时,日军分批处理剩余警察。机枪弹药消耗后,士兵用步枪补射。整个行动中,日军士兵分工明确,有人负责射击,有人监视周边。河边积累尸体,日军士兵点燃汽油焚烧,试图销毁证据。焚烧过程产生大量烟雾,覆盖现场。伍长德在中弹后倒地,避开进一步检查。 屠杀结束后,日军士兵清理现场,确认无幸存者后撤离。伍长德伤口严重,但趁乱移向河边,进入水中顺流漂移。他上岸后藏匿附近,撕开绑绳,自行止血。数日后,他进入南京安全区,接受西方人士援助,伤口得到处理。恢复期间,他与其他幸存者交流,了解事件规模。战后,他返回正常生活,继续在南京居住。 1946年,伍长德作为证人赴东京,参加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他在庭上陈述被捕和屠杀过程,提供细节证据,帮助法庭认定日军罪行。审判中,多名日军高级军官被判刑,包括与南京事件相关者。伍长德证词记录在案,成为历史档案一部分。回国后,他参与本地调查委员会工作,协助收集更多证据。 晚年,伍长德多次接受采访,讲述亲身经历。他每年参加纪念活动,向年轻一代传述事实。1996年,他因病去世,享年88岁。那些遇难警察多数尸骨无存,河边遗址后被设立纪念碑。事件作为南京大屠杀一部分,列入教科书和博物馆展陈。

0 阅读:0
孔甲丙今说史

孔甲丙今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