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蒋介石北伐途经曲阜,专程参拜孔庙。时年九岁的衍圣公孔德成接待,蒋赞其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1-26 12:55:27

1928年,蒋介石北伐途经曲阜,专程参拜孔庙。时年九岁的衍圣公孔德成接待,蒋赞其“貌甚慧也”,印象极佳。后蒋虽因西安事变未能亲临孔德成婚礼,仍赠沙发以示祝贺。抗战初期,蒋力促孔德成南下,闻其抵汉口未赴日,甚喜,并两次召见。 1928年北伐军路过曲阜,蒋介石坚持进孔庙。大成殿前站着个瘦瘦的小男孩,被人推到他眼前。蒋盯了几秒,笑着说一句“貌甚慧也”,旁人心里都听出意思。 这孩子就是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成。 1919年末,第三十代衍圣公孔令贻在北京病重,急急给大总统徐世昌写信,说侧室王氏已经怀孕五个月,如果是男孩,将来还请照例让他继承衍圣公。 不久孔令贻去世。 1920年二月,王氏在曲阜生产,官兵把产房围得严严实实。孩子一落地,礼炮鞭炮响起,重光门打开,曲阜人都知道“小圣人”来了。 六月,襁褓里的孔德成按总统命令袭封衍圣公,族里长辈见了也得弯腰行礼。 孔府内宅那边,是另一番光景。 1887年生的王毓华,从莱芜乡下出来,进过新学堂,也在清华读过书,因为家里穷辍学。 1923年,他被孔府请去当家庭教师,带着新课本进了学屋,给孔氏姐弟讲国文、算术,也讲外头的新鲜事。 王毓华有点轴。看见大小姐要裹小脚,当场翻脸,跑去找陶夫人说理,“都民国几年了,还裹这个?”孔家向来尊师,这话一出口,裹脚的事就此收住,孔府出了第一代“天足”小姐。 1930年阎冯蒋打仗,炮火打进城里,孔庙孔府都被炸出窟窿,他拽着小孔德成躲到后堂楼楼梯下,一颗炮弹穿顶落在楼梯上,他一把把孩子按倒,用身子护着,好在炮弹没炸,两人捡回一条命。 陶氏晚年半身不遂,七岁以后的孔德成搬到学屋东间,跟老师睡一张床,一睡十年。王毓华给他说岳飞、文天祥、史可法,讲完故事长叹一声。 长到十几岁,孔德成的脑子确实“西化”不少。1935年,他上书南京政府,希望取消衍圣公称号。字面上像要同封建特权拉开距离,细看又不是那样。 南京回信说,爵位不适合留在民国,道统不能丢。蒋介石、陈立夫一合计,把“衍圣公”换个马甲,改成“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照旧世袭。 名头动了,实惠没动,孔家这门“世袭官”就这么滑进了民国官制。 1937年卢沟桥枪声响起。 蒋介石惦记着还有个奉祀官在山东。韩复榘把命令当耳旁风,人跑得比谁都快,蒋介石越过他,直接给孙桐萱下令:守不住也得带着孔德成撤,别叫日本人抓去当活招牌。 1938年撤离前,孔家单独有一节车厢,这个十八岁的少年公爷和怀着身孕的妻子坐上专列南下。 到武汉,他按蒋的意思发表抗战宣言,被报纸写成“圣裔请命”。 退到重庆,他搬进歌乐山脚下修好的奉祀官府。那会儿西南财政紧得发响,蒋介石还是咬牙给他盖了这么一座宅子,对外说是让他安心做学问,实际他走到哪儿都有人前呼后拥,他站在台上,基本等于孔家的门匾替国民政府站了一次。 抗战结束,他被送去美国读书。 没几年,内战局势滑到底。蒋介石准备撤往台湾时,心里清楚:军队要带走,金银要带走,孔德成、张恩溥这些“活招牌”也得带走。 1949年四月,基隆港风很大,三十岁上下的孔德成下船,国民党官员围上来嘘寒问暖。 他望着身后那片海,心里像揣了只兔子,明白孔府那边八成是回不去了。 差不多同时,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国子监挑出来的精品文物一共二九七二箱,也被装上军舰运到台湾,约六十五万件。 先放在台中糖厂,后来挪到雾峰北沟的山洞。 一次视察,高丽萍看见木箱和书画,心里窝火,当场骂出“造孽”两个字,保密局特务听不下去,差点拔枪。 媒体报道了古籍受潮的照片,岛内舆论哗然。 那时负责这批文物的馆长,就是孔德成。他咬着牙承认“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最后只好引咎辞职。 海峡那边,事情走向另一条路。 张伯驹、潘素把家里压箱底的《平复帖》捐给故宫。郑振铎、徐伯郊在香港来回奔走,为了抢回《五牛图》《中秋帖》《伯远帖》,还搭上性命。 有人一辈子把国宝当发财路,有人一辈子把国宝当祖宗脸面,两种活法摆在那儿,不必谁来评判。 孔氏家族这边,也不止一条道。 衢州的“南孔”一支,早年被封奉祀官的孔祥楷,解放前没有跟着去台湾。 后来应地方政府邀请,他回到衢州主持祭孔,坚持用“今礼”,不搞三跪九叩,见着晚辈就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话出自老祖宗,现在从他嘴里说出来,更像家里老人随口嘱咐。 有人靠奉祀官世袭下去,靠祖宗吃饭,坐在特权的阴凉里;有人把“孔子后人也是普通人”挂在嘴边,回家庙里主持一个干干净净的祭礼。 蒋介石北伐路过曲阜那天,谁都没想到,这个被夸“貌甚慧也”的小孩,长大以后会站在这么多岔路口中间。 往哪边走,走多远,是他自己的选择,也是那个年代留给后来人的一面镜子。

0 阅读:45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