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曾经说过: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成就是培养了毛泽东。这话当然是有道理的。毛主席自参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1-26 13:55:53

陈云曾经说过: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成就是培养了毛泽东。这话当然是有道理的。毛主席自参加中国共产党那一天起,就把自己的命运同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党给了毛主席信念、勇气和力量,是党锻造了战无不胜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这句话,要配着他的早年经历一起看才顺。 湖南乡下的私塾、小学堂、兵营、师范,把一个农家子弟一点点往外推;长沙、北京、上海的书房、报馆、会场,又把一个政党的雏形慢慢推到他身边,两头越走越近。 毛泽东八岁进韶山冲私塾,十几岁到长沙求学。 1912年,他考进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却嫌课程肤浅,退学搬进湘乡会馆,每天泡省立图书馆,中午靠包子充饥。 1913年进第四师范,后并入湖南一师,遇到杨昌济、徐特立等老师,讲“国耻”“民本”,讲世界局势,他跟同学说要做“奇男子”,要读“奇书”、交“奇友”、干“奇事”,同学叫他“毛奇”。 1915年,他用“二十八画生”的署名贴出《征友启事》,把蔡和森、何叔衡、萧子昇等青年聚到一起。 短短几年,一个学生社团变成了一支带方向的青年队伍,后来不少人都成了建党的骨干。 1918年8月19日,他带二十多名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进北京,一边联系留法预备班,一边谋生。 经杨昌济介绍,他进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管新到的报刊和阅览人登记,月薪八块大洋。 看似普通的小差事,让他每天面对最新的报纸杂志、新文化文章和十月革命的消息。 在北大红楼,他遇见李大钊。 毛泽东跟着参加活动,借着馆里条件读到这些书,后来才会说,自己先读了六年孔夫子的书,又读了七年资本主义的书,到1918年前后才真正走进马列的大门。 陈独秀也在北大主持《新青年》,青年中有句“北李南陈,两大星辰”的说法,毛泽东和他接触后坦言,陈独秀对自己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 1919年春,他在上海送走一批湖南赴法学生,自己留在国内,回长沙时,五四运动已经爆发。 毛泽东起草传单,带新民学会学生串联各校,在五月底推动成立湖南省学生联合会。 湖南学生走上街头,要求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把在课堂和书本中形成的情绪变成有组织的罢课和游行。 为了让这种声音持续,他主持创办《湘江评论》。1919年7月14日创刊,多数政论出自他手,《民众的大联合》提出要依靠广大民众的联合来改造中国,被李大钊称为“重要文字”。刊物因为尖锐抨击封建军阀,很快被督军张敬尧查封,省学联也被勒令解散,但湖南青年已经被发动起来。 矛盾就集中到“张毒”身上,1918年4月起,张敬尧任湖南督军兼省长,一家兄弟横行乡里,民间用“虎豹豺狼”来骂他。毛泽东和一批青年秘密商量,提出“张毒不除,湘无宁日”,一方面发动总罢课,一方面组建驱张代表团。 1919年12月18日,他带百余人赴京,递上《湘人控告张敬尧十大罪》,并创办平民通信社,自任社长,每天给京津沪汉的报纸寄稿,让全国都看到湖南人的控诉。 在北京停留的几个月里,他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同李大钊、邓中夏一起读《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阅读俄国革命资料,用“阶级斗争”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社会。 后来那句“没有李大钊的指点,我今天还不知道路在哪里呢”,就是对这段经历的简短回声。 到1920年6月,张敬尧被赶出湖南,驱张运动告一段落,这场斗争也让毛泽东更清楚地看到群众、舆论和组织的力量。 1920年5月5日,他又往上海走。 渔阳里2号,陈独秀的住处成了他常去的地方,两人围着一本《共产党宣言》,谈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和乡村,谈的是怎么在中国建立自己的共产党。 当时上海已经有了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陈独秀任书记,“共产党”四个字第一次变成实际的组织形式。 毛泽东在这里,不只是补了一课理论,更是在思想上认同了这条路。 1920年7月,他回到长沙,8月2日创办文化书社,公开销售等书,还组织“俄罗斯研究会”,自己担任书记,把读书活动同政治宣传结合起来。 同年,陈独秀从上海写信,建议在湖南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寄来《共产党》月刊和青年团章程;远在法国的蔡和森也两次写信,明确提出在中国组织共产党。 毛泽东1921年初回信,说“没有一个字不赞成”,并告诉他,上海已经有了“旗帜鲜明”的机关刊物。 1920年11月,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新民学会、文化书社这些壳子下面悄然建立,最初只有六人,后来发展到十人。 1921年1月13日,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毛泽东担任书记。 1921年6月29日,他和何叔衡从长沙出发,经武汉,于7月4日抵达上海,在望志路那两扇黑漆大门前停了一下,推门而入,坐进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场。 一边是刚刚成立的党,一边是从韶山私塾、长沙图书馆、北大红楼和街头斗争一路走来的毛泽东。 陈云那句“最大的成就是培养了毛泽东”,落在这一幕上,就有了具体的影子:党给了他方向和队伍,他用整个人生,把那面旗一点点举到高处。

0 阅读:31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