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冬,快到九十岁的齐白石,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把将25岁的新凤霞拉进一个房间,指着一个放满钱的立柜:看到了吗,这里全是钱,你随便拿 他语气坚决,让新凤霞随便拿,急切得仿佛生怕她反悔。现场气氛一时紧张得像舞台上的一出好戏。齐白石的举动,远不止一份师徒情谊,这里面到底藏着什么深意?老人的“真心钱”为何非得让新凤霞拿走? 新凤霞那年二十五岁,正是评剧舞台的红人。她出身平民,母亲多病,弟弟妹妹都在上学,家里的每一分钱都得掰成两半花。虽然外头都喊她“评剧皇后”,可舞台下她一点也不风光。 那时候,文艺圈的经济收入远没有外界想象的体面。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她通过老舍等人的引荐,做了齐白石的干女儿,并跟随齐白石学习画画。 新凤霞每次去,都提前到,帮老人磨墨理纸,安静地听他讲画理。两人相处时总有一股子轻松劲,老人不爱装腔作势,新凤霞也不扭捏做派。 老人晚年成名,身边各种人来来往往。有的来蹭名气,有的看重钱,有的只想讨一幅画。齐白石自小吃过不少苦,守了一辈子的清贫。他对钱一向舍不得乱花,平时穿着打扮极其简单,吃饭只讲究饱,不讲究精致。 新凤霞的日子过得紧巴,齐白石不是没看见。老人观察细致,新凤霞总是省吃俭用,哪怕手头紧也不张扬。齐白石心里明白,这孩子撑一大家子的生活,还能天天笑脸相迎,内心多有压力。 别人求画,讲究利益交换或巴结奉承。新凤霞却只管画画,没什么花头。老人觉得,自己能帮她就帮一把,钱柜子打开,就是想让她缓口气。 新凤霞一看,吓了一跳,连连摆手。她心里明白,老人存这点钱得多辛苦,这哪能随便拿。齐白石急了,非让她拿,说这钱不是白给,是知道她家境紧张。新凤霞还是推辞到最后,齐白石干脆又送了一幅画。 这次送的是一幅《牵牛花》,画面干净利落,花上还带着露水。齐白石晚年就喜欢画牵牛花。有人说,这花让他想起湖南老家的清晨。新凤霞一眼就看出来,画里那点“清晨带露”的意境。新凤霞不仅能看出画理,还能体味到画外的情感。 师徒之间的信任和默契一天天加深。新凤霞每次去学画,齐白石都格外高兴。有时她心里憋屈了,老人会画一只昂首公鸡开导她,说“要有骨气”。新凤霞后来在文章里说,齐先生不只是教画,更是教做人。 他反复叮嘱,“要真诚,要善良,要有骨气”。新凤霞把这些话记了一辈子。后来她经历了不少风浪,画作也几度流落在外。可她始终把齐白石的画和教诲当成最宝贵的精神支柱。 齐白石去世后,新凤霞依然把老师的话当作人生准则。她保留着齐白石送的画,逢人便讲“我学画其实学的是心,不是名”。她曾在采访中直言,齐先生教她画画,更教她做人,让她明白艺术和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虚假。在她最艰难的时刻,齐白石的那份真诚成了她抵御风雨的铠甲。 在那个人人讲究关系和利益的年代,齐白石坚持原则,不向权贵低头。新凤霞一身正气,不为名利所动。两个人的关系,靠的是真心和懂得。 物质上的赠与只是表象,精神上的共鸣才是根本。柜子里的钱没拿走,画却一直挂在新凤霞心头。她用一生去守护这份纯粹,也让这段佳话流传到今天。 或许很多人觉得,名画、巨匠、名角的故事都离普通人很远。可细想之下,每个人的生活里,都在寻找一个能真心对待自己的人。 在复杂的世界里,最难得的不是天赋和机遇,而是能遇到一个真心待你、懂你所需的人。柜子里的钱终究会花光,画也会泛黄,但懂得和被懂得的时刻,总能穿越风雪,温暖人心。 参考: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