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埴轮书话[超话]# 瘗鹤铭原石考
薛磊:[瘗鹤铭]残石传统上编号为一至五(以下简称 F1-F5,图1,图2),大小、形状和纹理各不相同。F1(图3)是最小的石块,大部分字迹已经漫漶,有许多刮擦和其他磨损的痕迹。F2(图4)呈长方形,表面相对光滑;与其他石块相比,该石块上的文字雕刻较浅,因此一些学者怀疑它是晚近重刻的。F4(图5)也有同样的问题,它的表面最不规则,有几处很深的凹痕。字刻得很深,可能是后期描刻的结果。F3(图6)和F5(图7)的纹理与其他残石截然不同。它们的表面有许多细小的麻点,呈现出石灰岩上经常出现的自然侵蚀作用(类似于中国传统园林中多孔太湖石上的侵蚀作用)。虽然有记载称铭文在1713年打捞出水后遭到严重破坏,但F3和F5似乎保存完好;凹痕和气孔的位置和形状与可追溯到宋代的早期拓片上留下的痕迹(被拓片鉴赏家称为 “石花”)相吻合。即便如此,F3和F5镌刻的笔画并非完好无损。以 “胎”字为例(图8),在拓片上看似完整清晰。但在今天的石料上,月字旁竖笔的底部已磨蚀殆尽。奇怪的是,同一笔画的上部仍然刻得很深,甚至比磨损的地方还要低——这很可能是重刻的结果。这种修改甚至导致整个月字旁与右构件拉开了一点距离。再仔细观察月字旁,可以在撇笔的双勾线中发现修饰的痕迹。虽然这些可能的修饰(甚至改动)或许不会影响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图9),但在讨论《瘗鹤铭》的 “原石”——甚至是所有著名古代纪念碑的原石——之时,我们还是要慎之又慎。(《Eulogy for Burying a Crane and the Art of Chinese Calligraphy》)
※博主自译,引用请核对原书
※※图片均为原书所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