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4亿的美国院士,却顶风为中国造芯片!“芯片女王”苏姿丰当时引发无数美国人质疑,甚至被美媒怒斥通敌,那身价突破10亿美元的苏姿丰,为何始终将目光投向中国? 2025年,苏姿丰站上了北京的讲台。她身穿蓝色套装,用一句流利的中文“大家好”作为开场。这位AMD的首席执行官,被誉为“芯片女王”,个人财富超过13亿美元,登上了福布斯富豪榜。 但在大洋彼岸,一些美国人给她贴上了另一个标签,“叛徒”。他们认为,这位年薪四亿的女科学家,将美国最宝贵的技术送给了对手,苏姿丰的行为,既不是单纯的示好,更不是背叛。要理解她的决策,必须回到AMD命悬一线的2016年。 那一年,AMD正走在破产的悬崖边上,公司股价仅有3美元。英特尔和英伟达两座大山压得它喘不过气。生存是唯一的目标。苏姿丰必须找到活路,她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这个占据全球芯片消费量42%的超级市场。 她做出了两个在当时看来极其大胆的决定。第一,将AMD的翻身底牌,核心的“Zen”架构,授权给一家中资背景的海光公司。第二,将公司的晶圆封测业务,以3.71亿美元的价格整体出售给中国的通富微电。 消息一出,AMD内部高层激烈反对,外部“技术外流”的担忧声四起。但苏姿丰顶住了所有压力。她清楚,这根本不是赠予,而是自救。授权技术换来了急需的市场准入和研发伙伴,出售资产则为公司换来了宝贵的现金流。 这套组合拳,让奄奄一息的AMD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她的决策,完全是基于商业现实的冷酷计算。放弃中国市场,对当时的AMD来说就等于放弃生存。事实上,即便是批评她的美国政客,也无法忽视自己选区里的英特尔、高通同样严重依赖中国订单的现实。 如果说商业法则是她行动的硬逻辑,那她的华裔身份和文化理解力,则成了她在中国市场建立深度信任的软实力。她没有选择在媒体上公开争辩,而是私下与美国政府各机构耐心沟通,解释自己的商业考量。 她的沟通方式总是务实而精准。2025年的北京演讲,正值竞争对手英伟达CEO黄仁勋发布性能强大的新芯片,硅谷媒体普遍唱衰AMD的时刻。苏姿丰没有隔空喊话,而是直接用行动回应。 她宣布,AMD已经与包括BAT在内的超过100家中国AI企业建立合作,并计划到年底将伙伴数量拓展至170家。她要做的,是和中国的软件公司、高校一起,共建一个AI生态。这种“扎根”的姿态,远比单纯的“销售”更能赢得伙伴。 这种深度的连接能力,或许与她的成长背景有关。父亲从小就鼓励她拆解各种电子产品,培养了她对技术的纯粹热爱。她曾在故宫的演讲中,引用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来阐述技术的精妙。这表明她欣赏技术本身的价值,懂得用超越商业的语言建立共鸣。 这种欣赏,让她能够在中国这个全球唯一具备完整产业链、庞大用户群和深厚人才池的市场上,找到最坚实的合作基础。 苏姿丰的经历,也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一个旧问题:在全球化时代,一个顶尖科技人才的价值和归属,到底该如何定义,用“在哪国工作就爱哪国”的传统观念去衡量一位跨国企业的CEO,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当技术、资本和市场都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时,要求个人固守狭隘的地理边界,本身就是一种悖论。科技人才的贡献早已超越国界,他们的价值在于推动人类技术的进步。 有人将她与钱学森相提并论,认为他们都用自己的专业能力,重新定义了“爱国”。他们的确都证明了,真正的力量源于真本事,而非口号。但时代不同,语境也完全不同。苏姿丰的成就,恰恰是通过将一家美国公司带向全球巅峰来实现的。 她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也是一位精明的商人。她的忠诚,首先归于技术的进步和商业的成功。她没有选择站队,而是选择开辟一条能让公司活下去并发展壮大的道路。 苏姿丰的故事,或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在一个日益复杂的世界里,最优秀的领导者,可能不是那些立场鲜明、言辞激烈的人,而是那些能看清现实,并为自己的事业找到最宽阔道路的开拓者。 信源:苏姿丰,来北京交朋友了.澎湃新闻.2025-03-20 苏姿丰:大卫的战斗.看世界.2025 玩转芯片的女人 ——美籍华裔苏姿丰执掌AMD传奇.创新世界周刊.2024
美国芯片彻底凉了?外媒传来消息,美国请求中方在马来西亚会面。美国一直以来在芯片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