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起黄埔一期生的军旅起点,可能没人比杜聿明更低了。1924年11月毕业之后,他被分到教导第一团任军需上士,随后才升任副排长。第一次东征攻打淡水时,杜聿明主动报名参加奋勇队(敢死队),被拒绝了,他日后的好友郑洞国却如愿以偿。 杜聿明1904年出生在陕西米脂县一个地主家庭,父亲杜良奎是清末举人,早年参加过同盟会,反对袁世凯称帝,这让小杜从小就接触到一些革命思想。他小时候在本地小学念书,校长是堂兄李鼎铭,教他识字念古书,后来转到榆林中学,校长又是堂兄杜斌丞,那里环境不错,学生们学体育、射击,他很快就掌握步枪瞄准技巧。1919年五四运动消息传到陕西,他通过报纸知道南方革命活动,渐渐对国家乱局不满。 1923年中学毕业,他本想考北京大学或师范大学,可军阀混战让他改变主意,看到黄埔军校招生广告,就决定南下投考。那时候他和堂兄杜聿鑫、关麟征、张耀明等十来个陕西青年,从北京步行到天津,再坐船到广州,路上吃尽苦头。靠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推荐,他们全考上黄埔一期。入学后,他分在第三队,队长金佛庄,同队有陈赓、李仙洲、黄杰这些人。他专注学习步兵战术、野外操练,但性格内向,不爱多言。 一次蒋介石召见学员,他回答问题时简短,北方口音重,谈话没留下印象,其他北方同学如徐向前、关麟征也类似,朴实寡言。毕业成绩中等,没特别推荐,就分到教导第一团当军需上士。 这起点低,主要因为他木讷沉默,在校没突出表现。相比之下,胡宗南毕业就当机枪连排长,东征后升副连长,发展快。贺衷寒、蒋先云直接当团党代表,高起点。 关麟征好点,当排长,东征膝伤后回校任连长。徐向前留校当副排长,后升排长。杜聿明起步虽低,但这让他更注重实干,从底层学起管补给、士兵生活,积累经验。其实,黄埔一期北方生多这样,口音重,不活跃,蒋介石谈话时问一句答一句,印象平平。但这没阻挡他们后来成长,杜聿明也靠坚持翻身。 他早年经历接地气,就跟普通人找工作一样,先从小事干起,慢慢证明自己。 黄埔毕业后,杜聿明分到教导第一团,任军需上士,主要管弹药粮食分发,每天清点库存,监督士兵运送。这职位低,别人指挥战斗,他忙后勤。但几个月后升副排长,开始带兵训练。1925年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部队从广州出发,推进到惠州淡水。淡水是重镇,陈部一个旅死守城墙工事。2月13日,黄埔教导一、二团占龙岗,15日到淡水外围。战斗从拂晓打到中午,蒋介石选敢死队爬城先锋。杜聿明主动报名,但上级觉得他经验少,拒绝了。 他好友郑洞国入选,加入突击队。敢死队由志愿者组成,冲锋打开缺口。战斗中,教导团压制敌火力,敢死队投手榴弹,突破外围,最终攻克淡水。杜聿明留在后方,帮运伤员补弹药。攻克后,部队整顿,他准备下场战斗证明自己,却长疥疮,全身红肿,回广州治疗。病愈后,廖仲恺派他北上帮国民二军胡景翼办军校。他到开封,助苏联顾问筹备,整理教材场地。但胡景翼病逝,继任岳维峻排挤黄埔生和苏联人,他工作难推,辞职回米脂老家,帮家人干农活,过段平静日子。 这段低谷,让他反思军旅路。别人东征立功,他却因病和排挤错过。其实,东征是黄埔生考验,黄埔学生军三千人,右路作战,克东莞、深圳、龙岗后打淡水。敢死队关键,郑洞国表现好,后来成好友。杜聿明虽没上,但从后勤学到战场补给重要性。这起点低,却让他懂坚持和机会。相比关麟征,东征膝伤后回校;胡宗南升营长。杜聿明低谷没气馁,1926年重返军中。
论起黄埔一期生的军旅起点,可能没人比杜聿明更低了。1924年11月毕业之后,他被
运赛过去
2025-08-23 23:27:5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