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已经为岛内的“统派”,找到了一个新的“代言人”。当大陆,绕开马英九,直接将洪秀柱,请上天安门城楼的第一排时,一个清晰的“破局”信号,就已经发出:大陆的耐心已经耗尽,未来,只跟“行动派”打交道。 2016年,洪秀柱在选举辩论台上直言:“两岸同属一中,最终要统一。”台下观众一阵骚动,媒体镜头迅速聚焦。 那是她第一次在全岛公开喊出这样的话,岛内“台独”势力群起而攻之,连一些蓝营政客都和她保持距离。 之后几年,洪秀柱频频带着台湾青年走访大陆的科技园区,亲眼让他们看到人工智能实验室和无人车试验跑道,解释“创新和市场机会就在对岸”。 她还牵头组织戏曲联排、民俗展览,甚至在国际会议上听到有人为“台独”发声时,当场起身反驳。 而在此之前八年,台湾地区最高权力握在马英九手中。那段时间,大陆释放的善意被认为是历史上最集中、最实在的。 2010年,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正式生效,台湾凤梨、释迦、芒果等水果进入大陆市场,关税降低,销量连年攀升;同年12月,厦门至台北直航正式开通,航程缩短近三分之一。 大陆高校也开放了更多名额给台生,手续简化,录取比例上升。甚至在2014年高雄气爆、大陆救援物资24小时内抵达,成为岛内新闻头条。 可是,这样的“黄金期”,马英九却选择了“维持现状”的道路。他提出“不统、不独、不武”,希望两边不得罪。 课纲中逐渐出现“去中国化”的内容时,他没有强力制止;台当局内部一些“隐性台独”官员暗中推动“文化独立”,他也未采取惩处措施。 结果,岛内年轻一代逐渐陌生于“统一”概念,“台独”势力则在这种“模糊空间”里积蓄力量。 2016年,民进党重新上台后,岛内开始出现公开挑战“一中原则”的动作。学者们回顾发现,这股气焰的底气,部分来自马英九执政时期的放任。 大陆在此时彻底看清,“维持现状”不过是“台独”的遮羞布。 对比之下,洪秀柱的行动让大陆有了更明确的判断。她卸任国民党主席后,依旧坚持推动两岸文化和青年交流。 2025年,她应邀出席阅兵活动,被安排在天安门城楼的前排座位。这既是礼遇,也是信号:大陆要划清楚谁是真正推动统一的“行动派”。 如今,当民进党当局不断借外部势力炒作“过境外交”、举办军事演习时,大陆态度愈发直接。 官方话语中已多次强调:在统一问题上,口号不是关键,行动才是标准。支持谁,取决于谁真正为统一出力;反之,如果有人依旧幻想用“拖延战术”换取私利,那么历史不会给太多时间。 大陆从对马英九时期的全面善意,到如今只认洪秀柱这样的“行动派”。唯一未变的,是目标——统一必须靠实实在在的举措推进,而不是停留在口头承诺里。
北京已经为岛内的“统派”,找到了一个新的“代言人”。当大陆,绕开马英九,直接将洪
古凌国际
2025-09-09 18:33: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