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说:“在日据时期,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每天上学要向东京三鞠躬,日本孩子可以无缘无故地打中国孩子,我连姓都差点被改。” 戚发轫5岁那年,全家迁到大连,那地方是港口城市,日本势力特别重,街上到处是他们的影子。 戚发轫从小接受的就是日本式的教育,小学时候学校里全是日文教材,老师讲课从来不提中国历史,只教日本的岛屿和文化。 每天早上到校,第一件事就是全班面向东京方向鞠三次躬,姿势不对还得重来,这事让他从小就觉得不对劲,但那时候年纪小,也没多想。 日本孩子在学校里横行霸道,随便找中国孩子的麻烦,中国学生只能忍着,不敢反抗。学校甚至想改中国人的姓氏为日式发音,戚发轫家没同意,但他还是得用日文名字报名上课。 这样的环境,让他好几年都搞不清自己是中国人,身份感特别模糊。 1945年日本投降,大连解放后,学校才改用中文教材,历史课开始讲中国本土的事,这时候他才慢慢认识到自己的根在哪。 解放后,戚发轫继续上中学,那时候抗美援朝打得正激烈,大连港是重要后勤基地,码头天天有运伤员的船靠岸。 他放学路过时见过那些裹着绷带的战士,年纪跟他差不多大,这事让他意识到国家为什么总受欺负,就是因为武器装备落后,敌人想炸就炸,士兵只能用命去拼。 从那以后,戚发轫下定决心要学航空技术,造出能保家卫国的东西。1952年,他考上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那时候学校条件一般,但他学得特别认真,专攻飞机和航天器制造专业。 1957年毕业,戚发轫直接分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这是新中国搞导弹火箭的核心单位,他从基层技术员干起,每天测零件尺寸,算结构强度,跟钱学森这样的前辈一起工作,学到不少真本事。 刚进研究院,戚发轫就参与导弹研制,1962年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时,他是工程小组组长,站在发射现场,眼看导弹升空没多久就出问题坠落。 那时候团队气氛特别沉重,大家没多说话,就开始捡残骸,用放大镜检查每个螺丝,查了一个多月才找出弹体结构有毛病。 从这以后,戚发轫定下规矩,没有充分地面试验,绝对不上天。 这条规矩后来成了航天领域的铁律。进入1960年代后期,他调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卫星项目。 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前,国家没低温试验室,他想办法借海军的冷库。 团队在那模拟太空环境,仪器冻坏了好几回,但熬了大半年,卫星成功发射,中国成了第五个能用自己的火箭送卫星的国家。那一刻,整个航天界都沸腾了。 航天工作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戚发轫干了这么多年,遇到的难题堆积如山。 1990年代,国家决定搞载人航天,戚发轫那年59岁,本来离退休不远,家里人劝他歇歇,但他还是接下神舟飞船总设计师的担子。 因为国家需要把中国人送上天,这事风险极大,有一点差错都关乎人命。 他带领团队从1992年开始准备,七年时间打磨神舟一号无人试验飞船,1999年11月发射成功,着陆点只偏了不到10公里,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精度。 接着神舟二号、三号、四号,都是无人飞行,但他要求每个环节都严苛测试,从线路接口到返回舱结构,反复模拟上百遍,确保万无一失。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着杨利伟升空,那是中国人第一次进太空,全世界都盯着。发射前,戚发轫在任务书上签字。 飞船进入轨道,杨利伟安全返回,整个过程零失误。 这不光是技术胜利,更是几代人积累的结果。戚发轫后来回忆,说杨利伟拍着他肩膀说“中国的飞船真棒”,这比任何奖都让他觉得值。 他一生获了不少荣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还有七一勋章,但他说最看重的还是航天事业的实打实贡献。
有人问:马占山明明投靠了日本人,为啥还能被称为爱国将领。网友是这样回答的:如
【50评论】【4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