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3年,朱棣病重。他的三子朱高燧,趁四下无人,从怀里掏出事先准备好的毒药,掺进父亲的药膳中。殊不知,他背后正有一双冰冷的眼睛,在死死地盯着他。 说起明朝的朱棣,这位永乐皇帝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他从燕王起家,通过靖难之役硬生生从侄子建文帝手里抢来江山,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北伐蒙古,搞得大明风生水起。可谁成想,这位铁腕皇帝的家事却乱成一锅粥,尤其是他那几个儿子间的明争暗斗,简直就是皇家版的宫斗剧。朱棣一共生了二十六个儿子,但真正搅动风云的还是前三个嫡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这仨都是正宫皇后徐氏生的,按理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可现实里,他们为了那把龙椅,互相下绊子,手段一个比一个狠。 先聊聊朱高炽吧,这位仁宗皇帝其实是朱棣最稳妥的选择。他生在洪武十一年,从小就胖墩墩的,体弱多病,但脑子清楚,心肠软。朱棣忙着打仗的时候,朱高炽留在南京监国,处理政务井井有条,从不乱来。永乐二年,朱棣就立他为太子,这位置坐得稳稳的。朱高炽为人宽厚,兄弟间有矛盾,他总爱当和事佬。比方说,弟弟们闹事,他不光不记仇,还帮着求情。这在皇家可不多见,大多时候求情换来的不是感激,而是更狠的算计。可朱高炽就是这样,宁可自己吃亏,也不想家宅不宁。 朱棣自己就是从兄弟争位里杀出来的。他当年跟大哥朱标、侄子朱允炆斗得你死我活,兵变上位,对皇位传承看得比天大。朱元璋晚年越过儿子立孙子,搞得藩王们怨声载道,朱棣就是从那火里蹦出来的。所以他铁了心,不想儿子们重蹈覆辙。立朱高炽为太子后,不管生多少儿子,都没动摇过。 可惜啊,人算不如天算,朱棣的严防死守也没挡住儿子们的私心。朱高燧和朱高煦从靖难时就跟大哥一起出生入死,感情本该深厚,可一沾上皇位,就变了味。朱高燧尤其过分,他拉拢宫里宦官、侍卫,甚至占卜的太史,全都成了他的眼线。永乐后期,朝堂上针对太子的奏折越来越多,朱棣一看就知道是谁在背后捣鬼,但每次都看在朱高炽的面子上,轻描淡写过去了。 到了永乐二十一年,也就是1423年,朱棣已经六十三岁了。这年五月,他突然病倒,卧床不起。北征蒙古刚回来,身体就扛不住了。消息传开,京城人心惶惶。朱高燧这时候觉得天赐良机,他已经在封地憋了二十多年,眼瞅着太子稳坐钓鱼台,自己只能干瞪眼。现在老爸病重,正是下手的好时候。他跟亲信孟贤、王射成这些狗腿子密谋:先毒死朱棣,再伪造一份诏书,宣布废太子,立赵王为继承人。 计划听起来天衣无缝,朱高燧甚至让手下准备好了诏书草稿,藏在怀里等机会。朱棣病榻上,身边人来人往,朱高燧亲自侍药,表面上孝顺得不行,背地里却买通太监下毒。砒霜这种东西,掺进药里,神不知鬼不觉。可惜,他低估了朱棣的警惕心。朱棣虽病重,但耳目灵通,早有密探把朱高燧的勾当报上来了。他没声张,就等着儿子自投罗网。 事情败露那天,朱高燧正忙着动手,朱棣突然睁眼,目光如刀。整个宫里炸了锅,锦衣卫冲进来,抓了孟贤那些主谋,一个个拷问得死去活来。朱高燧跪在地上,汗如雨下,本以为这次死定了。朱棣气得要命,当场下令废了他的王爵,贬成庶人,关进乐安高墙。照理说,这么大逆不道的罪,抄家灭族都不为过。可朱高炽又来了,这次他不光求情,还跪着不起来。 朱高炽这人,宽厚到家了,明知弟弟们多次害他,还放不下血脉亲情。朱棣一看太子这样,叹口气,只能从轻发落。朱高燧捡回一条命,但日子不好过,从王爷变庶人,护卫全撤,封地也换到彰德,等于软禁。朱高煦虽没直接掺和毒杀,但早年的旧账被翻出来,也被关在乐安,动弹不得。 次年五月,朱棣在北征路上病逝榆木川,终年六十四。朱高炽继位,就是仁宗。他在位才十个月,就于洪熙元年六月崩了,年仅四十七。皇位传给孙子朱瞻基,宣宗上台。这位小皇帝聪明绝顶,治国有方。朱高炽在世时,就把朱高燧放回彰德,加了点俸禄,让他勉强过日子。朱高燧这时候学乖了,不再折腾,窝在封地养病。比起二哥朱高煦,他算捡了便宜。 朱高煦可没这么好运,宣德元年八月,他在乐安起兵,自称帝,率三千骑兵南下。起初势头猛,烧杀抢掠一路,但朱瞻基御驾亲征,榆木川一战,叛军大败。朱高煦被抓回京,在西华门自缢,全家三百多口全杀了。朱高煦这辈子,野心勃勃,从靖难时就觉得自己该当皇帝,结果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朱高燧看着二哥的惨状,彻底熄了火。他在彰德待了八年,宣德六年八月病死,享年四十九。按说,这辈子够窝囊的:从小宠到大,却因为野心毁了一切。死后,朱瞻基追封他为悼王,赐田八十顷,后裔也得了优待。这事儿说来也怪,全靠朱高炽生前留下的情面。
1423年,朱棣病重。他的三子朱高燧,趁四下无人,从怀里掏出事先准备好的毒药,掺
运赛过去
2025-09-23 16:44: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