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国军一位军长,率部在前线与日寇厮杀了十个昼夜,可是没承想,战斗刚结束,他就被送上军事法庭枪毙了! 李服膺这个人,1890年出生在山西崞县一个普通人家,那时候山西那边穷乡僻壤,家里也没啥特别背景。他从小就没读多少书,早早投身军伍,1911年辛亥革命那会儿,他就跟着闹革命,加入了同盟会,在山西起义中混了点名堂。之后他去保定军校步兵科第五期念书,学了点军事知识,毕业后直接进了阎锡山的部队,从底层军官干起。那时候阎锡山在山西搞得风生水起,李服膺跟着他打了不少仗,北伐战争期间,他参加了好几场战役,表现还算积极,慢慢升了上去。 阎锡山看他可靠,就把他拉进所谓“十三太保”那个圈子,这帮人都是阎的亲信,帮着控制晋绥军。1930年中原大战,李服膺带兵打蒋介石的部队,阎锡山那一边输了,但他没受太大影响,继续在军中任职。抗日战争前,他已经当上第六十一军军长,虽然这个军实际兵力就一个师那么点,但阎锡山给他高军衔,就是为了在部队里摆谱,稳住人心。李服膺这个人打仗还行,但也沾了阎锡山的派系习气,军阀作风重,内部管理严苛,士兵训练抓得紧,但也免不了拉帮结派。 他在晋绥军里地位不低,负责过不少后勤和作战事务,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部队驻扎在山西北部,准备应对日军入侵。那时候华北局势乱成一锅粥,阎锡山一边应付日本人,一边想保住地盘,李服膺作为他的手下,自然得听命行事。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攻华北,阎锡山作为山西绥远地区的头头,赶紧调兵抵抗。李服膺的第六十一军被派到天镇和阳高一线阻击日军,这个地方是日军从内蒙进入山西的要道,战略位置关键。部队开拔后,很快就跟日军交上手,战斗从8月底打到9月初,整整十天十夜没停歇。日军那时候装备好,坦克飞机大炮齐全,国军这边主要是步兵,轻武器为主,火力差距大。 李服膺带兵守阵地,日军多次进攻都被挡住,但部队伤亡重,士兵死伤过半。日军用上了重炮和航空兵,轰炸阵地,国军只能靠步枪和手榴弹反击。战斗过程中,李服膺指挥部队多次反冲锋,但日军推进快,阵地丢了不少。到最后,部队弹药粮草都快用光,阎锡山那边支援跟不上,李服膺只好下令撤退,保存剩下的兵力。这场仗,天镇战役是抗日初期华北战场的重要一环,国军虽然撤了,但拖住了日军脚步,给后方争取了点时间。 撤退后,李服膺接到阎锡山的电令,让他去太和岭开军事会议,讨论下一步作战计划。他带了几个随从赶路,半道上被阎锡山的宪兵队拦住,直接逮捕,罪名是擅离职守和临阵脱逃。实际上,这是阎锡山推卸责任的把戏,天镇失守,阎锡山指挥不当,怕上面追究,就找李服膺当替罪羊。逮捕后,李服膺被押到军事法庭,审判过程草草了事,没给他辩护机会,直接判了死刑。行刑时,宪兵军官对他鞠躬三次,说了对不起,但还是执行了枪决。 李服膺就这样死了,死在1937年10月。这件事的起因,就是阎锡山为了保住自己位置,牺牲手下将领,典型的军阀做派。阎锡山那时候在太原坐镇,前线指挥混乱,情报不准,支援迟缓,导致天镇一线崩溃。他不承认自己失误,反而把责任全推给李服膺,说他撤退不当。整个过程,暴露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的派系问题和腐败,抗日初期这种事不少见。 李服膺被枪决的消息在晋绥军里传开,官兵们不满情绪高涨,好些将领觉得阎锡山做得太绝。傅作义作为李服膺的旧部,当时带兵在绥远一线,听说后直接跟阎锡山翻脸,宣布独立,不再听阎指挥,转而跟蒋介石那边靠拢。傅作义的部队是晋绥军的主力,这么一闹,阎锡山实力大减,赶紧下令封锁消息,不准官兵议论,但纸包不住火,士兵私下还是传得沸沸扬扬。 民众那边,山西老百姓通过各种渠道知道了这事,很多人觉得李服膺冤枉,阎锡山太狠,在村镇集市上议论纷纷。阎锡山的威信直线下降,部队士气低落,后来抗日作战中,晋绥军表现一般,跟内部矛盾脱不了干系。国民党高层知道后,也没太追究阎锡山,毕竟那时候抗日大局为重,阎锡山在山西有地盘,蒋介石需要他稳住华北。李服膺的死,就这么成了抗日史上的一个悲剧案例,后来历史书里提到天镇战役,总会带上这一笔。
“国军死了267位将军,而‘对方’只战死了一位将军!”93阅兵之后,台岛将军名嘴
【312评论】【28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