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八路军战士王汝林,对日军俘虏从不下软手。指导员劝他要优待俘虏,他红着

靖江的过去 2025-09-25 11:41:20

1938年,八路军战士王汝林,对日军俘虏从不下软手。指导员劝他要优待俘虏,他红着眼吼:“日本俘虏在我这儿没这待遇,我要用刺刀把他们全挑了!” 1938年11月4日,山西五台县滑石片西侧高地,战斗刚结束。王汝林手里攥着带血的石头,盯着脚下日军中佐纳野的尸体,双眼通红。 三天前,这支日军大队在五台高洪口村杀了200多军民。王汝林亲眼看见,孕妇被当成活靶子,胎儿被挑出来挂在树上。 指导员“优待俘虏”的话还在耳边,他却狠狠把石头砸了下去。这已是当年冀中军区记录的第288起屠杀惨案,他的恨早刻进骨头里。 王汝林1919年生在河北衡水冀县。18岁那年,七七事变打破了冀中平原的平静。 日军在他家乡的暴行,比后来南京大屠杀的档案记载更残忍。孕妇被剖腹取胎,胎儿挂在树上当靶子,全村被烧时,火里全是惨叫声。 河北省档案馆解密文件显示,1937年10月到1938年底,冀中地区屠杀十人以上的惨案就有288起。日军搞“三光政策”,连孕妇肚子里的胎儿都不放过。 王汝林侥幸活了下来,跟同乡青年徒步百里,投奔冀中军区吕正操的部队,成了八路军战士。 刚入伍时,八路军装备极差。王汝林领到的大刀是厚铁片做的,淬火不均,砍几下就卷刃。 1937年冬天,他第一次跟日军拼刺刀。因为技术不行,左臂被刺伤,多亏战友拼命相救才没死。 这次死里逃生让他记一辈子:日军拼刺都经过严格训练,每一招都奔着要害来。 他开始用木头枪模仿日军刺杀术,从早练到晚,手掌磨出血泡也不停。 三个月后第二次战斗,他一个人放倒三名日军,被冀中军区评为“学习标兵”。 但“刺刀英雄”的称号背后,藏着没人知道的矛盾。 1938年11月的滑石片战斗,第716团歼灭日军第109师团第135联队蚋野大队500多人,抓了20多个俘虏。当时第716团已随120师挺进冀中,参与反围攻作战。 战士们准备按《八路军优待俘虏条例》给伤兵包扎,王汝林突然冲出来:“这些畜生在高洪口杀了我们200多口人!” 他抢过石头就砸向俘虏群,其他战士也跟着动手。纳野中佐在混乱中被砸死,这是冀中军区第一次出现虐俘事件。 战后,指导员找他谈话,拿出1937年10月朱德、彭德怀联名发布的《关于日军俘虏政策》:“凡被我军俘虏之日军,不许杀掉并须优待之。” 又翻出1938年八路军总政治部的命令:“自动过来者务必确保生命安全,愿归乡者给路费。” 王汝林掀起衣服,露出身上五道刀疤——全是跟日军拼杀留下的。 他激动地喊:“我亲眼看见日军把孕妇肚子剖开,把胎儿挑在刺刀上当战利品!优待他们,对得起死去的乡亲吗?” 这段对话被完整记在1941年的《冀中军区政治工作报告》里。 报告显示,当时八路军已改造7118名日军战俘,不少人成了“日本八路”。他们在延安日本工农学校接受教育后,还帮着翻译情报。 可王汝林始终接受不了这个政策。他所在的连队后来立了规矩:交接俘虏必须躲开他。 1939年夏天,部队在定县遭遇日军扫荡。王汝林又擅自处决两名投降的日军,被记大过。他成了军区里因“虐俘”受处分最多的战士。 这种矛盾,根源是日军暴行在基层战士心里刻下的恨。 吉林省档案馆的侵华日军档案显示,1937年南京大屠杀时,日军助川部队在南京下关码头三天杀了8.5万人,尸体摆了二三里地。 冀中地区的“三光政策”更狠。1942年“五一大扫荡”,日军在定南县北瞳村往地道里放毒气,800多村民死了。 这些惨案口口相传,八路军战士里渐渐有了“以血还血”的想法。 1940年百团大战,王汝林的“刺刀哲学”到了顶点。那时他已是班长,带着人在娘子关附近伏击日军运输队。 俘虏的日军少尉还在用武士道精神咒骂,王汝林当场用刺刀把他挑死。 这事惊动了旅部,旅长张宗逊亲自调查后,在报告上写:“王汝林同志虽违反俘虏政策,但情有可原,其仇恨源于亲眼所见之日军暴行,非个人恩怨。” 这份档案现在还在中国军事博物馆,是研究抗战时期士兵心理的珍贵资料。 不过,个人仇恨和军队纪律的冲突,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有了转折。 王汝林在日记里写:“看到日军士兵排队投降时,突然想起指导员的话——优待俘虏不是心软,是让更多人看清战争的本质。” 这种转变不是个例。八路军政治部统计,到抗战结束,已有3000多名日军战俘加入反战同盟。 他们很多是在延安日本工农学校改造后转变的,这所学校先后培养了900多名日本学员。这些人后来不少成了中日友好的见证者。 1989年,王汝林在河北蠡县家里去世。蠡县曾是冀中反围攻作战的核心区域之一。 临终前,他对子女说:“日本鬼子的暴行,枪毙一万次都不够。但在我的战场上,日本俘虏没有优待,我会用刺刀把他们全挑了!” 这句话,是他一辈子的总结,也是那个残酷时代的印记。

0 阅读:0
靖江的过去

靖江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