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府建议把退休年龄提高到73岁,因为已经无法支撑庞大复杂的养老金体系。  

天天纪闻 2025-10-08 13:51:33

德国政府建议把退休年龄提高到73岁,因为已经无法支撑庞大复杂的养老金体系。   说白了,德国提高退休年龄到73岁,就是养老金这个"池子"快见底了。   每年3060亿欧元的养老金支出像个填不满的窟窿,政府不得不从财政里挤出1180亿欧元补贴,这相当于联邦总预算的四分之一,就像家里的水龙头关不上,只能天天用桶接水应急。   更要命的是,这个窟窿还在变大,慕尼黑养老经济中心预测未来二十年补贴可能要占到预算的一半,到那时候就算把整个财政都填进去恐怕都不够。   核心问题出在"进水"和"出水"的严重失衡。德国现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口断崖,到2036年1650万婴儿潮一代将全部退休,这些1954-1969年出生的人是享受战后福利黄金期的一代,却只有1250万年轻人能接过缴费的担子。   就像一个大家庭,干活的人越来越少,吃饭的老人越来越多,而且老人还越活越长,养老金领取时间一延再延。   劳动经济学家恩佐·韦伯说的"双重空心化"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传统制造业一年少了12万个岗位,可科技、建筑行业却有150万个职位没人填,年轻人要么技能跟不上,要么数量不够,形成了"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的奇怪局面。   这个困境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德国的养老金体系就像个庞大的巨兽,光是养老金、医保、公务员退休金三项就占了年度总开支的一半以上。   过去靠人口红利还能维持,现在55岁以上员工占比已经从2001年的10%涨到24%,到2040年劳动力人口还要缩减700万,缴费基数越来越小,支出压力却越来越大。   更尴尬的是执政联盟还在左右互搏,一边喊着要改革,一边承诺不降低48%的养老金替代率,甚至还要从2027年起给全职妈妈每年加50亿欧元福利,这就像给漏水的池子又开了个新水龙头。   有人说为什么不找别的办法?默茨政府不是没想过,搞了个延迟退休每月前2000欧元免税的政策,可这点甜头根本解不了渴。   普通养老金替代率已经从2005年的52.6%跌到48%,不少老人靠最低保障金度日,相当于拿着更少的钱却要工作更久。   民间怨声载道也正常,就像本来约定好65岁能休息,突然说要多干8年,换谁都难接受。   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WSI工会智库的数据显示,一个无业两孩家庭每月能领2754欧元补助,只比全职最低工资少660欧,这种福利倒挂让不少人失去工作动力,反过来又加剧了劳动力短缺,形成恶性循环。   德国的困境其实是发达国家的缩影。日本早就把退休年龄推迟到70岁,意大利养老金支出占GDP比例比德国还高,这些老龄化严重的国家都在玩"抢时间"的游戏。   可发展中国家更危险,就拿中国来说,生育率比德国还低,老龄化速度却更快,未来可能面临"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双重挑战。   现在德国遇到的"失业与缺人并存"的矛盾,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显现,传统岗位在消失,新岗位却没人能胜任,等到人口红利耗尽,养老体系面临的压力只会更大。   要破解这个困局,光靠提高退休年龄是不够的。德国工业联合会提出的方案其实很实在,就像修补池子要先堵漏洞再拓宽进水口:一方面要激活职业教育,让年轻人能补上IT、建筑这些缺人的岗位,2023年德国IT行业就有15万个空缺,土木工程领域人才短缺超60%,这些都需要系统性的技能培训;   另一方面要把移民政策从"应急引才"变成"结构规划",让外籍人才真正融入劳动力市场,而不是只盯着那占福利支出3.5%的基本市民金做文章;   更重要的是创造让年长者能继续工作的环境,比如改进工作条件、提供健康保障,毕竟73岁还在流水线或者工地上干活,对身体是极大的考验。   这个世界步入老龄化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德国不过是把问题先暴露出来而已。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现在最该做的不是幸灾乐祸,而是趁早准备。   养老金体系不能再靠"拆东墙补西墙",要像德国正在尝试的那样,把职业教育、移民政策、产业升级这些棋子串起来,形成"人才-岗位-结构"的闭环。   否则等到自己的"婴儿潮"一代退休,恐怕连提高退休年龄的缓冲时间都没有。说到底,养老问题考验的不是某一届政府的智慧,而是整个社会对未来的规划能力,毕竟谁都有老的一天,今天不为别人的养老着想,明天自己的养老就可能无着。

0 阅读:56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