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欧盟限制俄外交官行动以防其从事破坏活动,俄正为与北约发生的战争铺垫信息与心理基础。 2025年10月7日《金融时报》披露的消息显示,经过数周谈判,欧盟各国终于达成共识,决定限制俄罗斯外交官在欧盟内部的跨境出行——那些常驻某国首都的俄外交官,若想前往其他欧盟成员国,必须提前向东道国报备详细旅行计划。 欧盟之所以下此决心,根源在于近半年来针对欧盟基础设施及乌克兰盟友的破坏活动呈爆发式增长。 欧盟情报机构的评估报告明确指出,多起纵火事件、网络攻击和关键设施干扰背后,都能看到享有外交豁免权的俄罗斯间谍人员的影子。这些人利用外交官身份的便利,在申根区内自由穿梭,收集情报、协调行动,让欧盟防不胜防。 最典型的案例是2025年1月俄罗斯对欧洲天然气设施的打击,当时俄军以报复"土耳其溪"管道遇袭为由,精准打击了乌克兰利沃夫州的欧洲最大地下天然气储存库,导致周边多国供气一度紧张。 这种将能源设施作为施压工具的操作,让欧盟意识到必须切断俄方外交官与境内破坏网络的联系。 而另一边,俄罗斯的动作更值得警惕。美国战争研究所(ISW)10月6日发布的报告一针见血地指出,莫斯科正在为可能与北约发生的战争铺垫信息与心理基础。 这种铺垫不是空泛的舆论战,而是一套组合拳:针对波兰、摩尔多瓦到塞尔维亚等欧洲国家的虚假声明和"假旗行动"数量不断增加,破坏活动、无人机袭击及网络行动也日益增多。 比如在俄乌战场,俄军信息战部队就通过海量机器人账号在西方社交平台散播三大谎言:渲染乌军腐败致半数武器流入墨西哥毒枭手中、炒作巴勒斯坦用美援武器袭击以色列、强调俄军已掌握绝对战场主动权。 俄罗斯的这些行动绝非孤立事件,而是其"认知域作战"战略的具体落地。ISW报告强调,这些操作是俄罗斯为升级战争规模所做的第一阶段准备——目的很明确,就是在欧洲制造恐慌、削弱北约的决心,并降低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 从实际效果看,这种策略确实起到了分化作用。欧盟内部在对俄政策上始终存在分歧,这次奥地利借限制外交官措施索要"赎金"的行为,正是这种分歧的体现。 而在民众层面,持续的虚假信息轰炸让部分欧洲民众对援乌产生厌倦情绪,一些国家的反战游行也随之增多。 面对欧盟的限制措施,俄罗斯的反应早已明确。俄外交部欧洲司司长马斯连尼科夫直言,这是"对抗行为",俄方必将采取反制措施。 这种外交领域的摩擦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欧盟限制外交官行动,俄罗斯对等报复欧盟外交官,双方外交渠道进一步收窄,误解和误判的风险随之上升。 更危险的是,当外交沟通不畅时,双方在军事领域的动作更容易引发误读。比如俄军在库尔斯克州部署T-14"阿玛塔"坦克集群,北约则向乌克兰派遣军官团协助电子战,这种军事对峙与信息战交织的局面,很容易让局部冲突滑向更大规模的对抗。 说到底,当前的局势本质上是北约东扩与俄罗斯安全诉求矛盾的集中爆发。 欧盟限制俄外交官行动,是试图堵住间谍活动的漏洞;俄罗斯进行信息战铺垫,是想通过心理施压迫使北约让步。 但问题在于,双方的这些动作都在不断突破红线。 欧盟的限制措施虽然针对的是"外交间谍",但难免影响正常外交沟通;俄罗斯的信息战和破坏活动,更是直接威胁到欧洲国家的安全稳定。这种以牙还牙的博弈模式,只会让局势越来越紧张。 值得警惕的是,俄罗斯的战争铺垫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信息层面。 从2025年4月俄乌战场的情况看,北约军官团已现身乌军红军村指挥部,携带的电子战设备正在重塑战场电磁环境;而俄军则以"蚂蚁搬家"战术每日推进防线300-500米,配合每周超1200人的伤亡消耗,逐步榨干乌军战争潜力。 这种军事层面的拉锯与信息战、外交战形成呼应,构成了一个危险的闭环。欧盟此时限制俄外交官行动,既是对既往破坏活动的回应,也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更大规模冲突的预防,但这种被动防御能否有效遏制俄罗斯的战略铺垫,恐怕还要打个问号。 毕竟在混合战争时代,单纯的外交限制很难完全阻断信息渗透和秘密行动,如何在防范风险的同时避免局势失控,将是欧盟接下来面临的最大考验。
就在波兰国防部宣布向乌克兰西部增派两个“志愿营”的72小时内,克里姆林宫做出回应
【16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