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无人机袭击了新沃罗涅日核电站】10月7日,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称,乌克兰武装部队使用无人机袭击了新沃罗涅日核电站。袭击时发生了爆炸,但未造成破坏和人员伤亡。 根据通报内容,这架无人机在核电站所在区域被压制后,与运行机组的冷却塔发生碰撞并引发爆炸,冷却塔表面留下了黑色痕迹。 万幸的是,这次袭击并未造成实质性破坏和人员伤亡,核电站及周边区域的辐射水平也保持正常,符合自然本底值。截至目前,乌克兰方面尚未对此事作出任何回应。 要理解这起事件的严重性,首先得搞清楚新沃罗涅日核电站的分量。这座核电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能源设施,它是苏联最早的工业核电站之一,也是俄罗斯第一座拥有VVER型反应堆的核电站,位于沃罗涅日州,距离沃罗涅日市42公里,离新沃罗涅日镇仅5公里。 截至2024年,该核电站拥有四台运行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3.8吉瓦,为沃罗涅日州、别尔哥罗德、利佩茨克和坦波夫等多个地区提供电力支持,是俄罗斯欧洲部分重要的能源枢纽。这样一座关键的核设施遭到无人机袭击,其潜在风险不言而喻。 虽然这次袭击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结合俄乌冲突以来的一系列类似事件,就会发现核设施正日益成为冲突中的脆弱目标。 早在2025年2月14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就曾遭到无人机袭击,当时一架无人机撞上了负责保护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的"新安全封隔"设施顶部,引发爆炸和火情。尽管当时核电站内外辐射水平保持正常稳定,但这已经给国际社会敲响了警钟。 要知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1986年曾发生过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严重的事故,4号机组反应堆爆炸导致大量强放射性物质泄漏,至今仍对周边地区造成影响。在这样一个敏感地点发动袭击,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是极其危险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更让人担忧的是扎波罗热核电站的持续危机,这为新沃罗涅日核电站事件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参照。 2025年9月23日,扎波罗热核电站最后一条750千伏高压输电线突然中断,截至10月4日,这座欧洲最大的核设施已连续11天完全依赖应急柴油发电机供电,刷新了俄乌冲突以来最长断电纪录。 虽然卫星图像显示输电线路断裂处未见明显炮击痕迹,使断电真相扑朔迷离,但核电站内部形势已逼近临界点。 18台柴油发电机中7台满负荷运转,轰鸣声昼夜不息。尽管俄方宣称柴油储备可维持20天,但乌克兰能源部长披露,实际库存仅够15天常规消耗,且部分发电机因连续工作出现异常升温。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紧急报告指出,若192小时内无法恢复供电,堆芯熔毁风险将升至34%,接近福岛核事故前的风险水平。 核电站不同于普通军事或民用设施,其安全直接关系到周边数十万甚至数百万民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VVER型反应堆即使停止运行,其积累的乏燃料池仍需要长期冷却才能保持安全状态。 一旦冷却系统受损,可能引发氢气爆炸等一系列不可逆转的恶性反应。新沃罗涅日核电站所处的地理位置同样敏感,周边土壤和水源状况若遭到放射性物质污染,后果不堪设想。 国际社会对核设施安全问题一直高度关注。国际原子能机构始终强调,任何情况下都应避免采取可能危及核设施安全的行动。 目前,新沃罗涅日核电站仍在正常运行,辐射水平保持稳定,但这起袭击事件留下的隐患不容忽视。国际社会应以此为契机,再次呼吁俄乌双方保持克制,避免采取任何可能危及核设施安全的行动。 同时,应加强国际合作,为核设施提供更有效的安全保障,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毕竟,核安全无小事,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灾难,不仅影响冲突双方,还会对整个地区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长期威胁。 在核能时代,保护核设施安全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共同守护这一关乎人类未来的重要防线。
乌克兰这回是真下狠手了,连夜用无人机群端了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关键能源命脉——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