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乌克兰对俄基础设施攻击计划】   随着冬季的日渐临近,俄罗

天天纪闻 2025-10-08 14:47:53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乌克兰对俄基础设施攻击计划】   随着冬季的日渐临近,俄罗斯与乌克兰都加大了对对方能源基础设施的打击力度。据悉,尽管打击俄罗斯腹地的手段主要以无人机为主,远程导弹数量有限,泽连斯基政府仍批准了一项战术方案,旨在系统性打击保障俄罗斯关键地区民生运转的设施,尤其计划重点针对为莫斯科服务的基础设施,包括能源及输气枢纽。   2025年10月的寒风才刚刚吹到东欧平原,俄罗斯与乌克兰的能源设施攻防战就已经打得热火朝天。   10月3日这天凌晨,乌克兰能源部的紧急通报打破了夜空的寂静——俄军从6个方向发射了35枚导弹和381架无人机,精准打击了哈尔科夫、波尔塔瓦等州的15处能源设施,其中作为乌克兰油气核心产区的波尔塔瓦州遭受重创,天然气产能较2025年2月暴跌40%以上。   几乎在同一时刻,俄罗斯国防部也发布战报,称在沃罗涅日、别尔哥罗德州击落了数十架乌克兰无人机。   但9月28日的教训已经证明,即便拦截成功率可观,仍难防关键设施受损——那天别尔哥罗德州在击落14架无人机后,还是有能源枢纽被炸,导致大面积停电。   这场以能源为靶心的拉锯战,早就不是战报上冷冰冰的数字了。回溯到2025年8月27日,乌克兰苏梅、哈尔科夫等6个地区就有十多万户家庭遭遇断电,一所中学在袭击中损毁,赫尔松的居民楼也被击中造成人员受伤。   俄罗斯边境地区的日子同样不好过,9月28日别尔哥罗德州斯塔里奥斯科尔市在袭击后断水整整18小时,交通信号灯瘫痪,电梯停运,医院只能依靠备用电源维持基本运转。   泽连斯基政府批准的系统性打击方案,本质上是把民生设施当成了谈判筹码。尽管乌克兰远程导弹数量有限,但无人机战术的升级让他们找到了打击俄罗斯腹地的突破口。   这些成本低廉却难以完全拦截的飞行器,成了穿透俄方防御的"小精灵",从别尔哥罗德州到莫斯科周边的能源枢纽,都成了潜在目标。但这种战术的反噬很快显现——俄罗斯的报复来得又快又狠,10月3日的导弹集群打击直接让乌克兰多个州陷入能源危机。   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揭示了更残酷的现实:自冲突升级以来,乌克兰电价飙升5倍,医院因电力短缺无法正常运转,军工企业也受能源限制产能下滑;俄罗斯境内的加油站前开始排起长队,普通家庭的生活成本持续上涨。   双方都在指责对方违反国际法,普京称乌克兰袭击民用目标是"恐怖主义",乌克兰则控诉俄罗斯的能源打击违反人道主义原则,可联合国早已明确表态,无论战术如何升级,民用设施都是碰不得的红线。   当810架无人机像蝗虫般掠过夜空,当抢修工人陷入"炸了修、修了炸"的死循环,所谓的"战术胜利"背后,是无数家庭在寒冬来临前囤积保暖物资的焦虑,是孩子们借着应急灯写作业的身影。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场能源消耗战还在牵动着国际格局。2025年9月20日,就在欧盟准备推出第19轮对俄制裁前,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直言,欧盟缩减俄罗斯能源进口是"自残行为",会给成员国经济带来不亚于俄方反制的惩罚。   匈牙利更是明确反对,能源部官员奥妮科在欧盟环境理事会上强调,在没有可行替代方案的情况下停止进口俄罗斯化石燃料,将直接危及国家能源安全。   这种分歧背后,是欧盟内部能源结构的深层矛盾——自2025年6月欧盟提出2027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俄油气的提案后,匈牙利、斯洛伐克等依赖俄能源的国家就一直强烈抵制,认为这威胁到国家主权与能源安全。   如今时间来到2025年10月8日,距离寒冬仅剩不到两个月,双方的打击力度却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   乌克兰仍在优化无人机战术,试图突破莫斯科周边的防御圈;俄罗斯则凭借导弹优势持续压制乌方能源产能。可无论是泽连斯基的战术方案,还是普京的反制措施,最终埋单的都是普通民众。   真正的残酷从来不是击落了多少架无人机,炸毁了多少个枢纽,而是当寒冬降临,那些在黑暗中等待灯火的人,不知道下一盏灯亮起的日子何时到来。   国际社会的斡旋声被爆炸声掩盖,制裁与反制裁陷入死胡同,可只要双方还在把民生设施当作武器,这场战争就没有赢家。   或许只有当谈判桌上的对话声取代无人机的嗡嗡声,当"保护民用设施"不再只是联合国决议上的文字,;两国的普通人才能真正迎来一个温暖的冬天。毕竟,胜利从来不是把对方的能源炸烂,而是守住每一盏为生命亮着的灯。

0 阅读:2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