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黄克诚的岳父贩卖鸦片,被判死刑,行刑前,黄克诚找到了负责此案的干部,说:“能否帮我一个小忙?” 1952年的一个清晨,北京西郊的玉泉山笼罩在薄雾中。 一辆黑色轿车悄然停在一栋青砖房前,身着旧军装的黄克诚缓步下车。 这位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的开国大将,此刻正面临着一场艰难的抉择——他的岳父唐某因贩卖鸦片即将被执行死刑,而他作为家属,必须在国法与亲情之间做出决断。 唐某的案子在当时并不罕见,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彻底根除百年来的烟毒祸患,中央在1950年颁布《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发起了史无前例的禁毒运动。 这场运动如同狂风扫落叶,仅用三年时间就将泛滥成灾的毒品彻底清除,创造了世界禁毒史上的奇迹。 在这场运动中,仅1952年就查获毒贩36万余人,处决罪大恶极者880人。 唐某作为汉口有名的大烟贩子,长期从事鸦片走私,罪行累累,被判处死刑,可谓罪有应得。 然而当判决下来时,黄克诚的妻子唐棣华陷入了痛苦的挣扎。 她深知父亲罪孽深重,却又割舍不下血脉亲情,经过反复思量,她向丈夫提出了一个请求:“我只想再见他一面。” 黄克诚沉默了许久,最终轻轻点了点头。 唐棣华当时正担任天津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纪委副书记,她出身于湖北一个富庶的家庭,父亲却未能继承祖辈的勤勉,反而沾染恶习,沉迷鸦片与赌博,致使家道中落。 与那不成器的父亲不同,唐棣华自幼聪慧好学,接受进步思想,年仅17岁就考入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19岁便投身抗日洪流。 第二天,黄克诚亲自找到了负责此案的军法干部高文华。 他没有为岳父求情,也没有要求更改判决,只是平静地说:“我不为他说情,该怎么判就怎么判。 但作为家属,能否让她见最后一面?” 高文华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同意:“这是人之常情。” 探视的场景没有留下任何记录,但可以想象,当唐棣华见到父亲时,心中该是何等复杂。 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旧式大家庭的家长,如今已是白发苍苍、形容枯槁。 他或许会为自己的罪行忏悔,或许会为女儿的遭遇感到愧疚,但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即将到来的结局。 黄克诚的这一做法,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有人认为他“破例”了,但更多人理解他的无奈。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干部子弟犯法被查的不在少数,但像黄克诚这样,亲属被判死刑还能坚持原则、不搞特殊的,却是不多见。 事实上,黄克诚对亲属的严格要求早已闻名遐迩。 他的大哥大嫂曾多次希望他能为侄儿安排工作,但都被他拒绝了。 他说:“我是党的干部,不能为自己的亲属谋私利。” 他的小儿子结婚时,他坚持一切从简,甚至不让动用公家的汽车,最终孩子们组成了一个自行车接亲队。 黄克诚在中央军委工作期间,他也始终严格掌握军费开支,提倡勤俭建军,尽管当时国家经济困难,但他仍千方百计节省资金支援国家建设。 他的家里每餐只有两个菜,招待客人时才会加两个,这一习惯一直保持了几十年。 1986年,黄克诚病重弥留之际,已经无法说话,他颤抖着写下遗言,叮嘱家人丧事一定要简办,一切听从组织安排,不准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在国法与亲情的天平上,黄克诚选择了前者,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1952年,黄克诚的岳父贩卖鸦片,被判死刑,行刑前,黄克诚找到了负责此案的干部,
阿皮历史库
2025-10-16 10:02:08
0
阅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