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德国媒体将事实公开,还不知道要有多少国人被蒙在鼓里。德国媒体10月8日发

承影简史 2025-10-22 17:58:17

如果不是德国媒体将事实公开,还不知道要有多少国人被蒙在鼓里。德国媒体10月8日发表文章,认为中国科学家虽然只有一名获得过诺贝尔奖,但中国科学领域却是欧洲学习的对象。 咱总盯着斯德哥尔摩的颁奖台,觉得没拿奖就是科研不行,可欧洲人早就悄悄换了视角看咱们了。 德媒说得特实在,诺奖这东西有个大毛病——慢,一项成果出来到获奖平均得等二十年,相当于今天干的事得等两代人才能被它认可。 咱们中国科研这几年是踩着油门往前冲,那些早就落地能用的技术,诺奖根本没跟上节奏,用它来评判现在的中国科研,纯粹是看错了秤。 就说花钱搞科研这事儿,2023年咱投了3.3万亿元,快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了,更关键的是一半以上的钱都来自企业。 这意思就是市场需要啥,科研就攻啥,成果能飞快变成能用的东西,这效率欧洲人眼红得很。以前都是咱们学欧洲,现在倒过来了,叫“反向学习”,这话是德媒自己说的。 比利时有个农学家,本来是来中国传农业经验的,结果到农村一看傻了眼,他带来的马铃薯疫病预警系统,被中国团队改成了全数字化的,比原来好用十倍不止。 后来这套技术还卖到了卢旺达、孟加拉国,成了全球农业数字化的样板,你说这是不是咱帮欧洲改进技术? 这可不是偶然,通信领域更明显,以前中国企业跟欧洲巨头打交道,得交“保护费”才能用人家的技术,现在完全反过来了。 vivo手里攥着六千多族5G核心专利,连诺基亚都得坐下来跟咱谈条件,大唐移动还把三星告到德国法院,最后赢了官司,要知道德国法院在知识产权上出了名的较真,没真本事根本赢不了。 航天领域更不用说,以前西方对咱技术封锁得死死的,现在欧洲航天局主动找上门合作,早在2017年欧洲航天员就来中国学中文、练操作,咱的航天员也去欧洲参加实验。 他们自己都说,中国空间站的再生生保系统、机械臂控制这些技术,正好补了他们的短板,以后深空探索都想跟咱用一套标准。这哪是客气话,是真离不开咱的技术了。 还有新能源汽车,德国是汽车大国吧?可现在柏林的公交车好多都是比亚迪的,德媒去深圳工厂采访,看到机器人用中文指令干活,电池技术能把续航做到1000公里,成本还比国外低三成,他们才明白,中国早就不是只会组装的国家了,从锂矿到整车,全产业链都能自己搞定。 德国《商报》去年十月就写了,中国的充电技术专利多到吓人,宝马、大众这些车企都得找中国供应商合作,还反对欧盟给中国电动车加税,怕伤了自己的利益。 德媒还扒了数据,2024年咱大陆发表了近90万篇科学论文,G20里排第一,全球最有影响力的那些期刊里,咱的文章影响力也超过美国了。 这些都不是虚的,是实打实的硬实力,以前咱总觉得“外国的月亮圆”,觉得欧洲技术多牛,其实他们早就放下身段来学咱了,学的就是咱“企业出题、市场牵头、高校攻关”的模式,学的就是成果快速落地的本事。 不是说诺奖不好,它确实是个重要荣誉,但咱不能被它绑住,科学的本事最终得看能不能解决真问题,能不能让老百姓受益。 咱的5G基站占了全球七成,深圳一个城市的密度就是世界平均的十倍;特高压输电技术让电千里迢迢输送还少损耗;农业数字化让农民少受累多赚钱,这些都是比奖杯更实在的成就。 欧洲人比咱看得清楚,他们知道真正的领先不是在颁奖台上,是在谁的技术能用、谁的成果落地快。 所以说,德媒这篇报道算是把实话说透了,咱真不用因为没拿诺奖就妄自菲薄。那些说咱科研不行的,要么是没看到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要么是故意装糊涂。 现在欧洲都在学咱,咱自己更得心里有数,咱的科研实力早就不是靠一个奖项来证明的了,北京的实验室、深圳的工厂、农村的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咱领先的证据,这才是最该骄傲的事儿。 参考资料: 网易——关于诺奖,如果不是德媒将事实公开,不知道有多少国人被蒙在鼓里

0 阅读:0
承影简史

承影简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