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美国的目的达到了! 印度突然宣布 10月28日,印度政府表示,停止通过贸易商购买俄罗斯石油公司的原油,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与印度的贸易商,一直以来通过印度国有炼厂采购俄罗斯原油,以成品油的形式出售给欧洲。 从俄乌冲突之后,西方世界对俄罗斯石油实施了严厉的制裁和价格上限,试图切断俄罗斯的能源收入。然而,全球能源市场却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漏洞”。 印度,这个全球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突然成了俄罗斯原油的大买家。但它的玩法很巧妙,并非直接由国家层面大张旗鼓地进口,而是通过一批私营贸易商。 这些贸易商以极低的折扣价从俄罗斯石油公司(比如卢克石油公司)手中买入原油,然后运到印度的国有炼厂进行加工。炼出来的汽油、柴油等成品油,再堂而皇之地贴上“印度制造”的标签,高价卖给了急需能源的欧洲国家。 这一手“洗油”操作,让俄罗斯赚到了钱,印度赚到了差价,欧洲缓解了能源荒,看起来是个三赢的局,唯独绕过了美国的制裁。 那么,这个运转良好的“三角贸易”为什么突然就停了呢?答案直指华盛顿。印度这次突然转向,很大程度上是感受到了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美国已经放出风声,从11月21日开始,将实施新一轮的制裁,目标直指俄罗斯两大主要石油公司。 这两家公司可不是小角色,它们的出口量几乎占了俄罗斯原油出口的半壁江山。更关键的是,这次制裁的矛头,不仅对准俄罗斯,也对准所有帮助俄罗斯规避制裁的实体,这其中就包括了印度的那些贸易商和炼厂。 美国的“杀手锏”是什么?是美元体系。对于任何一家国际贸易公司来说,被踢出以美元为主导的全球结算系统,就等于被宣判了经济死刑。 印度的贸易商和炼厂再精明,也不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去赌。一旦被美国制裁,不仅仅是无法进行国际贸易,连在海外的资产都可能被冻结。 这种“次级制裁”的威慑力,远比口头警告要致命得多。印度政府此时选择踩下刹车,更像是一种先发制人的自我保护,避免在最后期限到来时陷入被动。 回顾过去一年多,印度在这场能源博弈中扮演的角色相当微妙。它一方面高举“战略自主”的大旗,拒绝跟随西方谴责和制裁俄罗斯,另一方面又利用地缘政治的裂缝,为本国捞取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大量廉价的俄罗斯原油涌入,不仅压低了印度的国内能源成本,还让其炼化产业赚得盆满钵满。这种务实的态度,让印度在国际舞台上显得特立独行。但特立独行的代价,就是要在美俄之间走钢丝,而现在,这根钢丝在美国的加压下,开始剧烈摇晃。 这整件事里最有趣的部分,莫过于欧洲的尴尬处境。欧洲国家一边在政治上高调支持乌克兰,制裁俄罗斯能源,另一边却在默默地大量进口来自印度的成品油,而这些油的源头,恰恰是他们口中的“禁运品”。 这种心照不宣的“伪善”,暴露了在现实利益面前,政治口号是多么苍白无力。现在印度这个中转站要是停摆了,欧洲的能源供应会不会再次出现缺口?他们又该去哪里寻找新的、既便宜又“政治正确”的能源来源呢?这无疑给本就脆弱的欧洲能源市场又添上了一层不确定性。 印度的这次“服软”,也让人开始重新审视全球“去风险化”的真实含义。过去大家都在谈论供应链的“去风险化”,主要集中在了芯片、矿产等领域。 但印度这个案例表明,金融和支付体系的“去风险化”可能更为关键。只要全球贸易的命脉还掌握在美元手中,那么任何国家在面临美国金融制裁时,都难以真正做到“战略自主”。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包括印度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本币结算、数字货币等替代方案的原因,尽管这条路还很长。 俄罗斯方面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失去了印度这个重要的“洗油”渠道,他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是加大对中国的直接出口?还是动用那些神秘的“影子舰队”进行私下运输?无论如何,俄罗斯的石油出口之路会变得更加艰难和曲折,折扣力度可能也会更大。 而印度,虽然暂时避免了与美国的直接冲突,但未来可能不得不重新回到国际市场,购买价格更高的中东或美洲原油,这笔经济账,他们自己心里肯定也在算。 这场围绕着石油展开的博弈,就像一盘复杂的棋局。每一步棋都牵动着全球的政治、经济和金融神经。印度这次的突然转向,究竟是暂时的策略性后退,还是全球能源格局重塑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是否意味着,在绝对的金融霸权面前,任何经济上的巧思都终将不堪一击? 当大国的压力传导到每一个参与者的身上时,所谓的“双赢”又是否真的存在?这些问题,恐怕没有简单的答案。对于印度的这次选择,你又有什么看法呢?是明智的生存之道,还是错失了成为真正独立一极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