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果然被我说中了! 俄罗斯正式宣布: 10月28日,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托尔马乔夫明确宣布,全年征兵制法案已经通过,由总统普京签署敲定,2026年1月1日就正式执行。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就是俄罗斯为打持久战做的实打实准备。要知道以前俄罗斯一直是春秋两季集中征兵,一年就征两次,现在改成全年随时能征,连之前“义务兵不派往交战区”的老规矩都悄悄撤了,这前后变化里全是战场的紧迫劲儿。 要理解这个新法案的颠覆性,就得先看看旧制度有多不合时宜。一年两次的征兵,就像一个刻板的闹钟,到了点就响,征完就停。这种模式应付和平时期的常规轮换还行,但面对一场高强度、消耗巨大的现代战争,就显得迟缓又笨重。 每次征兵都需要大量的行政动员,社会关注度极高,很容易引发像去年“部分动员”时那样的恐慌和人才外流。 更关键的是,战场上的兵员损耗是持续不断的,不可能等到春天或秋天再补充。新法案的“全年征兵”,就像把一个间歇泉改造成了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能源源不断地、悄无声息地为前线输送新鲜血液。这是一种将战争动员日常化、常态化的操作,试图让社会逐渐习惯兵员补充的持续存在。 而比“全年征兵”更具冲击力的,是那条被悄悄撤下的“防火墙”——“义务兵不派往交战区”。这条规定在过去,实际上是俄罗斯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一种隐性契约。 它告诉千千万万的普通家庭,你的孩子去服一年兵役,主要是锻炼一下,不会真的被送到枪林弹雨的前线。这在很大程度上安抚了民心,降低了征兵的阻力。现在,这道防火墙被拆除了。 这意味着,从2026年开始,任何一个被征召的义务兵,无论他的服役期多短,理论上都有可能被直接派往乌克兰战场。这个变化的信号是极其强烈的,它彻底打破了兵役与战争之间的界限,将战争的阴影直接投射到了每一个适龄俄罗斯青年的身上。 这一系列操作,清晰地勾勒出俄罗斯战略思维的转变。从最初的“特别军事行动”,到后来的“部分动员”,再到如今准备“全年征兵”,俄罗斯正在一步步地将整个国家机器和社会结构,调整到“战时轨道”。这不再是一场可以速战速决的冲突,而是一场需要长期投入资源、人力和意志的消耗战。 克里姆林宫似乎已经下定决心,要用制度化的方式来应对战场上的不确定性,确保兵员供给不会成为未来几年的短板。这种深层次的制度变革,远比战场上一次战术性的胜利或失败,更能说明问题的本质。 当然,法律的出台和实际执行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法案特意将生效日期定在2026年,本身就留出了一年多的缓冲期。这一年多时间里,俄罗斯需要做什么? 它需要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比如扩建训练基地、增加教官数量、调整后勤体系。更重要的是,它需要在社会层面进行充分的宣传和铺垫,让民众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如何向民众解释拆除“防火墙”的必要性? 如何应对可能增加的逃避兵役现象?这些都是摆在俄罗斯政府面前的现实难题。这个缓冲期,既是准备期,也是观察期,考验着俄罗斯社会的承受能力和政府的治理智慧。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俄罗斯的这一举动,也是对整个国际社会发出的一个明确信号。它告诉西方,不要指望通过消耗战来拖垮俄罗斯,俄罗斯已经做好了长期对抗的准备,并且有能力将这种准备制度化、法律化。 这无疑会让未来的和平谈判变得更加复杂,因为双方的战略耐心和底线都发生了变化。当一方已经把战争打成了“日常”,另一方还能指望通过短期的压力来迫使其妥协吗? 这场围绕征兵制度的变革,最终落脚点还是人。当战争的机器开始全年无休地运转,被卷入其中的无数个体命运,将随之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 对于那些即将在2026年面临征兵的俄罗斯年轻人来说,他们的人生规划、职业选择,甚至家庭观念,都可能因此而重塑。 一个习惯了和平与发展的社会,如何适应这种持续的、制度化的战争状态?这种适应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心理变化?是更强的凝聚力,还是潜在的裂痕?这些问题,恐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对于俄罗斯的这次重大调整,你又有什么看法呢?这究竟是深谋远虑的战略定力,还是被现实逼到墙角的无奈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