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打死也想不到,比亚迪直接攻进了东京。 二十年前,如果有人说,有一天中国车企会跑到日本人的地盘上,被当地媒体和行业人士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新车,甚至被日本人拿着相机反复拍照研究,这恐怕会被当成天方夜谭。 但就在昨天,这一幕真实上演了。 在2025年的东京车展上,比亚迪的展台成了绝对焦点。 这不仅仅是参展,更像是一场宣告:那个曾经被索尼、三洋联手告上法庭的中国企业,如今带着技术和产品,兵临城下了。 时间拨回2004年,比亚迪亚太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刘学亮入职后的第一场硬仗,竟然是站在东京地方法院的被告席上,对面是科技巨头索尼的豪华律师团。 起因很简单:2002年,比亚迪把自己的锂电池样品送给了索尼,本想是次技术交流,却没料到,这份样品成了索尼起诉比亚迪侵权的“证据”。 紧接着,三洋在美国也对比亚迪发难。 两大巨头一东一西,意图用一场跨国专利围剿,将这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企业扼杀在摇篮里,或者至少逼其走上“和解交钱”的老路。 那时的比亚迪,在国际上毫无名气,用刘学亮的话说,差点连律师都请不到。 最后,他们只能找来几位年轻律师,用一句“输了虽败犹荣,赢了你就一战成名”来激励他们。 这场看似实力悬殊的较量,结果却出人意料。 2005年,判决落槌:比亚迪在日本胜诉索尼,在美国力克三洋,这一仗,不仅让刘学亮崭露头角,更向世界宣告: 比亚迪不是靠模仿,而是靠实打实的技术自信,闯出了国际化的第一步。这份敢于在巨头主场“亮剑”的底气,为今天攻入东京埋下了最早的伏笔。 快进到2025年10月29日,比亚迪在东京车展的亮相,阵容堪称豪华。 其核心是为日本市场量身定制了K-EV BYD RACCO,并首次在日本引入了插电混动车型海狮06DM-i,形成了“纯电+混动”的双线攻势。 从元PLUS、海豚等热门纯电,到百万级超跑仰望U9,再到全球首发的纯电卡车T35和概念巴士J6 living car,比亚迪的展台覆盖了乘用车和商用车,展示了其完整的新能源生态。 这绝非一次简单的品牌展示,自2022年正式进入日本乘用车市场以来,比亚迪已布局了66家销售据点,计划在2027年前形成7-8款车型的产品矩阵。 在商用车领域,比亚迪自2015年进入日本,其纯电巴士已经成为日本该品类的市占率第一,足迹从北海道延伸到冲绳。 这意味着,比亚迪并非贸然闯入的“新兵”,而是已经在日本市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商用车渗透,如今在乘用车领域发起的,是一场有根基、有准备的立体化进攻。 就在不久前,一份2025年1-9月的全球汽车销量TOP10榜单发布,丰田以644万辆的销量高居榜首,是比亚迪264万辆的2.4倍。 从总量看,丰田依然是巨无霸,但这份榜单透露出更深刻的信息是,前十名中,日本品牌独占四席,底蕴深厚。 而比亚迪,是其中唯一以新能源汽车为主营业务的品牌,其他九家仍以燃油车为主导。 这个“唯一”,恰恰是比亚迪攻入东京的最大底气。 当全球车企仍在燃油车红海中激烈厮杀,或向新能源艰难转型时,比亚迪已经All in新能源,并以此为核心竞争力,在丰田的家门口开辟了新战场。 丰田或许真的不曾料到,挑战会以这种方式到来,比亚迪攻进东京,其意义远不止于卖了几辆车,或是在车展上博得了多少眼球。 它象征着中国制造业从“被审视”到“被研究”的角色转换,意味着在技术密集、壁垒森严的汽车产业,中国品牌已经具备了凭借核心技术和差异化优势,在巨头腹地展开正面竞争的能力。 这场进军,不是简单的市场抢夺,更像是一种产业范式的对话。从二十年前在法庭上艰难捍卫自主研发成果,到今天在东京车展接受日本同行和消费者的检阅,比亚迪的这条路,走得曲折,却足够硬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