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航天员在记者见面会的时候,张陆和武飞都是敬礼,而张洪章却

豆莱说说 2025-10-31 11:40:32

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航天员在记者见面会的时候,张陆和武飞都是敬礼,而张洪章却在挥手。 这一个敬礼,一个挥手,背后藏着中国航天员队伍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 张陆,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陆军大校;武飞,三级航天员,陆军少校。 他们身着军装,行军人之礼,代表的是中国航天工程中延续多年的“军人航天员”传统。 而张洪章的挥手,则挥出了一个全新的信号,他并非军人,而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一位以挖掘新能源为己任的载荷专家。 这看似细微的差别,实则是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后,航天员队伍构成“专业化”的一个犀利转化,他们都只有一个最耀眼的名字:中国航天员。 这次任务的指令长张陆,早已不是太空“新兵”,时隔两年多再叩苍穹,他从神舟十五号的飞行乘组成员,蜕变为神舟二十一号的“掌舵人”。 他为乘组取名“砺箭21”,寓意经过磨砺淬炼,锐不可当。 这位曾等待了12年才圆梦飞天的航天员,在首次任务中就创下乘组出舱活动纪录。 归来后,他毫不犹豫地将成绩“清零”,以“新兵”姿态投入更严苛的训练。 年龄增长让体能恢复更慢,他就用更多的汗水来弥补,他深知,作为指令长,必须自己先“吃透”技术,才能在天上带领团队应对一切。 与“70后”的指令长张陆搭档的,是“90后”的航天员武飞,中国目前最年轻的航天员。 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他扎实走过了从理论到工程的每一步。 在核心舱的关键试验中,他已是能带队攻克氢气排放难题的负责人。 2020年,他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入选第三批航天员,离心机和转椅的超重耐力训练,是意志与热爱的终极考验,武飞说,那是“一种意志力的比拼”,支撑他的是对行业足够大的决心和热爱。 而那位在见面会上以挥手致意的张洪章,则代表了空间站使命的核心——科学应用。 他来自山东农村,是中科院钻研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的博士、研究员。 当国家选拔载荷专家的通知下来时,他一度以为朋友在开玩笑,从“戴眼镜的科研人员”转变为航天员,体能训练是他必须补上的最大短板。 他找到了应对转椅训练的“窍门”,坚持了下来,因为他从未想过放弃,“这种困难远远没有达到放弃的程度”。 他的挥手,不是因为隔阂,而是源于身份的本质不同,他不是现役军人,自然不行军礼,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作为航天乘组关键一员的价值。 从科研工作者到航天员,他最大的转变是思维模式的变化:从发散创新,到聚焦于按既定方案精准操作的系统性思维。 他将负责空间微重力物理、生命科学等前沿实验,此次任务一个令人兴奋的亮点是,他们将首次携带哺乳动物小鼠进入太空。 张洪章深感自豪,他们这一代科研人员,终于能在太空实现老一辈科学家梦寐以求的探索。 有人或许会问,非军人的张洪章,凯旋后能否像杨利伟、王亚平一样获得“英雄航天员”的荣誉称号?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国家最高荣誉认可的是为载人航天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无论其身份是军人还是科学家。这个荣誉,属于每一个为飞天梦拼搏的灵魂。 敬礼,是军人对使命的庄严承诺;挥手,是科学家向宇宙发出的探索问候。 张陆的沉稳经验、武飞的年轻锐气、张洪章的博学专注,共同构成了“砺箭21”乘组这块浑然天成的拼图。

0 阅读:0
豆莱说说

豆莱说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